• 管理团队(一)
  •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管理团队专辑 > 管理团队(一)
认识与反省
文章来源     作者韩士筠     日期2016-12-21     点击量3123

  在香港,我“独在异乡为异客”。不过,我挺喜欢香港。虽然国内与香港两厢水火难容般的傲慢与偏见,虽然香港各种衰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香港的喜欢。这里聚集了各个国家各种肤色的人,没有少见多怪,容纳所谓异己异端......某种意义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提法)似乎在这个多元化的异乡有所体现。

  由此就打算说一下自己对“多元化”及其诸如此类的认识。

  我小时候接受的是计划年代的那种与多元化相反的单一的蒙蔽的井底灌输:好人坏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善恶鲜明的简单直给。

  之后,慢慢看到了一点世界之多样,知道了一点历史之复杂,逐渐明白没有那么清晰彻底的好和坏。就算是细菌也有细菌的好;即使一世英雄也许在最后时刻变为狗熊。生活没有和谐对称,而一地鸡毛才是现实存在,所以“参差不齐乃幸福之本源”。好比我们观察每个人的脸会发现男女老幼个个生动造型,从某种艺术角度看每张脸都是一件艺术品!

  再引一个稍夸张但不乏依据的例子来继续说明我之粗浅认识:

  有位小众导演对票房的看法如是说:“我们对一本影片的观后感,如果有1000个人看法一样,而另外有100个人看法都不同;那么,1000个人等于1个人,因为这1000个人属同类。而那100个人还是100个人,因为100个人各自有思考。所以从票房意义上说,100个人大于1000个人。”

  其实我们知道类似“千人一面”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来,并非孤例。比如我们看到的那些大同小异同质化的城市建筑物,不纯不正不饱满,缺乏审美的雷同,套用说“千楼一面”也实不为过。

  就是说,在离开计划年代近40年的现如今,各种缤纷多彩,各种丰盛充足,什么也不缺。但实际恰是满目疮痍的廉价过剩。或者不如说,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从计划年代的贫瘠稀薄的单调乏味进入了商品时代过剩泛滥的另一种单调乏味。本质上是如出一辙的单调乏味。

  这如出一辙的原因并不复杂:计划年代我们被教化为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步调……以至于统一穿衣统一吃饭。而眼下现在,谁也别想统一谁。但事实上呢:无孔不入的商业社会,我们往往已经被动接受太多外来的概念和观念,比如,对钱财对颜值的那种单一维度的标准和概念;再比如,买卖行为,全是由广告自上而下砸给我们终端顾客很多概念和观念。所以,形成惯性后,等到我们再思考世界的时候,就很难调动自己的意识认识和情感。我们不会疑问,或者也懒得提问,而只会不自觉下意识地要去套很多已经被动接受的深信不疑的标准、概念或观念。否则,就不知其所以然了。

  极端的想,照此下去,当外延无限放大而内涵混杂不堪的概念观念通过网络通过媒体以及公众号等已经完全溶于我们脖子以上的脑子里的时候,我们的正常思维就窒息了。我们将丧失自我意识和自我判断。自然而然,我们就成了喜好围观的“吃瓜群众”。

  于是,改头换面,我们是不是又被统一了思想?

  说到底,是内心自由度的问题。内心自由度是什么?是心灵的自由追求和头脑的自由思想。上文那个票房的举例中,100个人大于1000个人的依据就是那100个人内心自由度更大,因为100个人都有自己的头脑和心灵。

  “没有自由思想者,我们就永远是加工民族”(崔健说的)。

  如果从管理工作的角度想多元化问题,多元的新思想新创造更有机会发生在那大于1000个人的100个人中间,这或许是人力储备或者说是团队资源的着力点。

  当然,管理工作关键是保证品质和激发效率,并非一味多元。换个视角看,多元不是完美。甚至可能的负面就是混乱无序。再当然,单一化并非一无是处,规定、条例等,都须统一规范,严明管理(这可能是另一个命题,篇幅不宜冗长,先按下不表)。 

  那么,我浅显理解经营管理:制度框架内,打造多样平台,激发个体活力。管理工作的逻辑就是,制度规定的显性逻辑里包含参差多生态的自由活力的隐性逻辑。在外在单一和内生多元两极张力作用下将工作做到最佳。

  作为境外板块的管理人士,我珍惜由边总辛勤领导打造好的境外平台。我对自己要有要求,做好自己同时管理好团队。虽已近知天命,但看书仍是途径之一。虽已不可能渊博,至少不至于太过狭窄。   

  且游走于国内和香港两种文化之间,为避免陷入思维分裂和精神瓦解的窘境,我需要努力增加一点内心自由度,需要更多元地看待周围。避免处在一个自定义的世界里对自己的盲目很盲目。避免由于单一的方便的功利的看法用以取代多元化多样性多生态的思维而导致对事实的扭曲认识和思维框架的局限。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在绕来绕去想这类无用的伪问题不知算是无厘头还是有厘头。

  可是,我又坚信“无用乃为大用”。似乎越来越喜欢拥抱无用。


版权所有 © 中财招商投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