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60111)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1-11         点击量1421

  财经新闻

  1. 沪深交易所强化减持新规 堵“暗盘交易”

  1月9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关于落实《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相关事项的通知”,对《减持规定》的相关精神予以进一步明确。其中尤其指出,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股份的,单个受让方的受让比例不得低于5%,转让价格范围下限比照大宗交易的规定执行。此举主要针对之前市场上惯用的“暗盘交易”,即协议转让“分仓术”,进一步降低了大股东通过“分仓”短期内实施大比例减持,从而造成股价波动的可能性。

  今年1月7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持股5%以上股东(以下并称“大股东”)及董监高减持股份行为,其中:第八条指出,大股东计划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应在首次卖出的15个交易日前预先披露减持计划;第九条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上述内容为《减持规定》核心条款,该规定自1月9日起实施。

  1月9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关于上述落实《减持规定》的相关事项通知,除进一步强调“自2016年1月9日起,上市公司大股东此后任意连续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等条款外,同时明确,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公司A、B股时,减持比例中的股份总数按照A、B股及H股的股份总数合并计算。

  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条款是,沪深交易所通知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股份的,单个受让方的受让比例不得低于5%,转让价格范围下限比照大宗交易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本所业务规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分析人士指出,此条款主要针对以往市场上的“分仓术”而设定。由于目前的《减持规定》针对的是控股股东和持股比例5%以上股东的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行为,因此,理论上持股5%以上的股东亦可以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将大比例持股“分散”给存在利益安排或者其实际控制的相关账户,将每个单一受让方的持股比例降低至5%以下再实施减持,从而规避相关减持限制的可能性。

  实际上,这一被俗称为“分仓术”的手法在市场上已被一定程度地加以利用。典型案例如波导股份。去年5月22日,波导股份发布股东宁波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公告并复牌,宁波电子信息集团将所持21.71%股份以市价的八折分别协议转让给瞿柏寅、李川、胡跃、焦君涵、王凤飞、陆璇瑛等六名自然人,前四位的持股比例均为4.95%,后两人分别为1.17%和0.75%。由于上述部分股东同尚未“东窗事发”的泽熙投资“如影随形”,存在极大潜在关联可能,发布该公告并复牌的波导股份股价三天上涨31%,其中两天是一字涨停。上述股权于5月25日完成过户,然而,至5月26日,即公告发布的第三天,公司股票放量,成交额近40亿元,成交量2.9亿股,最终收涨8.43%。交易信息显示,就在当天,从卖出营业部的地域、数量总和判断,上述最新接盘的自然人股东疑似已经出货。作为佐证的是,在波导股份去年的半年报中,前十大股东榜单里,除去排名第一位的波导科技集团持股比例16.4%,第二大股东持股量比例仅为1.92%,上述自然人股东无一上榜,进一步证实其已经减持。短短数日,公司股价波动巨大,且相关方收益颇丰,其中对“分仓术”的利用成为关键所在。

  而此番,沪深交易所通知明确“单个受让方的受让比例不得低于5%”,且对交易价格范围做出了规定,从而明显让“分仓术”的使用受限。

  通知同时指出,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股份,减持后持股比例低于5%的股份出让方、受让方,在减持后六个月内应当继续遵守《减持规定》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减持后持股比例达到或超过5%的出让方、受让方,在减持后应当遵守《减持规定》的要求。

  沪深交易所同时表示,将结合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预披露计划及其实施情况以及协议转让情况,定期对其减持行为进行事后核查。发现存在违规行为的将按规定予以处理。

  2. 李克强提出三项“量”化任务 三个维度化解产能过剩

  新年伊始,高层领导人纷纷就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发声。在考察山西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针对当前产能过剩问题开出药方。他强调,化解过剩产能要充分发挥市场倒逼机制作用,能用市场办法解决的,就要用市场办法解决。

  具体来看,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李克强明确提出抓好三项任务,包括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在强调市场化方式的同时,李克强还提出去产能过程中要突出解决好“钱”、“债”、“人”这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主要部委已经就过剩产能化解问题展开多项调研和部署,预计相关政策将于近期出台。

  李克强指出,当前产能过剩最突出的两个行业,一是钢铁,一是煤炭。这些行业的过剩已经不是行业周期问题,在新形势的倒逼下,一定立足全盘,决不搞刺激和大水漫灌,要以“硬措施”化解产能过剩。

  在严控增量方面,李克强强调,化解过剩产能,首先不能再新建产量,尤其不能以技术改造为名扩大产能。总理说,“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认真论证并合理确定未来三年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设定钢铁和煤炭全国总量‘天花板’。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新增产能技术改造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增项目。”

  他明令有关部门要用监控遥感卫星数据,严查各地产能扩建情况。“国家2013年以来已经停止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必须加强督查落实,严格问责。”

  此外,对于现有产能,李克强要求实行“减量置换”,对环保、能耗、安全生产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或淘汰类钢铁产能,要依法依规有序关停退出。在此过程中,要处置一批僵尸企业和扭亏无望的亏损企业。

  最后,李克强还强调要优化存量产能,企业要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把“量”减下来,把“质”提上去,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加快向高端、智能、绿色方面转型转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调动和发挥企业作用的同时,李克强还指出政府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总理说,一方面是从全局部署推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消化一部分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统筹解决所需资金、人员安置和债务处理等问题,帮助企业在调整结构中实现扭亏脱困增盈、走上发展新路,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化解产能过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表示,造成产能过剩的背后,有政府强力干预的影子;同样,化解产能过剩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为。

  “化解过剩产能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综合施策’。”李克强说。在部署三项任务的同时,他还强调去产能过程中要突出解决好“钱”、“债”、“人”这三个关键问题。

  具体来看,李克强提出四个方面的措施。首先要加大财税支持,妥善解决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其次,要加强金融扶持,用市场化方法及时处置企业债务和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再次,要妥善安置职工,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最后,要加强监督考核,将落后产能退出纳入地方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社会监督,防止清理取消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

  在部署政策的过程中,李克强十分强调用好市场办法和政策间协调发挥效用。他表示,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中央会予以支持,地方政府要负总责,但最重要的,还是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近期,民建中央调研后向中央政府提出的有关过剩产能化解的建议中首要提到,建立公平统一、自由竞争的市场,取消各地各类差别政策,让市场决定要素价格,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种行业享受公平政策待遇。

  3. 去年CPI落入“1”时代创六年新低

  “上涨1.4%”,这是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15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最终涨幅,创下了自2009年CPI负增长以来的新低。专家表示,随着今年元旦后猪肉价格连续快速上涨,1月份CPI或将有所回升,全年涨幅也将保持微升趋势,但仍然维持在较低的通胀水平。

  对于呈现先低后高走势的2015年CPI,中国民生银行(8.70 +1.16%,买入)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琦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经济持续下行、资本外流加剧、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是拖累2015年CPI的主要因素。

  从国内来看,传统增长动能显著减弱而新型增长动能尚未形成,以及下游需求持续不振,国内宏观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直接导致物价低位徘徊。

  从国外来看,美元9年来首次加息加剧了人民币贬值压力和资本外流压力,对我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较大抑制。加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我国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通缩压力。

  数据显示,2015年最后一个月,CPI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1.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5.9%。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表示,12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是CPI环比上涨的主要原因。

  在食品中,受全国部分地区降温雨雪天气影响,鲜菜和鲜果价格继续上涨,环比涨幅分别为13.7%和2.3%,比上月分别扩大10.9和0.7个百分点,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48个百分点,接近CPI环比总涨幅。

  而综合全年来看,2015年全年食品价格上涨2.3%,其中“领跑”的猪肉、鲜菜价格分别上涨9.5%、7.4%。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猪肉价格12月份环比下降,同比却上涨了14%,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方正证券(8.24 +3.78%,买入)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认为,今年1月的CPI将受猪肉环比飙升影响进一步回升。目前来看,元旦之后猪肉价格连续快速上涨。

  此外,尽管业内人士对2016年全年CPI的预估多为上涨,但普遍观点认为CPI将维持在较低的通胀水平。对此,交通银行(6.03 +1.52%,买入)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近几年进口大豆、稻谷、大米、小麦、玉米等粮食大幅增加,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低于国内价格,这对国内相关商品价格上涨形成约束。

  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方面,2015年全年同比下降5.2%。2015年12月份,PPI同比下降5.9%,连续46个月下滑。

  对此,吴琦表示,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实体企业运营成本压力进一步扩大,以及下游产品需求的进一步放缓是造成PPI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产能过剩导致了库存高企、产品价格低迷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情况在工业领域尤为突出。其次,包括劳动力、资源、资金等在内的生产要素成本都在持续上升,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加剧进一步推高劳动力成本,成本的全面上升不断侵蚀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此外,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外需明显不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大幅升值进一步抑制了出口增长。而房地产、建材、能源等主要行业的投资增速仍将维持回落态势,对内需形成较大制约。

  郭磊则认为,12月PPI同比降5.9%,这已经是连续第五个月持平于这一数字,反映出在目前大宗商品处于低位,中国经济边际企稳的状态下,工业价格下行已基本触底,但是目前经济缺少实质性引擎,只靠周期规律推动,所以价格企稳力度会比较弱。考虑到上游大宗价格变化底部趋稳,以及跨年之后基数因素的切换,估计今年1月开始PPI跌幅将会逐步收窄。

  郭磊的观点和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机构的观点不谋而合,机构对于今年PPI的预测普遍持积极态度。央行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PPI跌幅将逐步收缩,主要原因包括大宗商品价格止跌、货币政策效果和产出缺口变化等。而中金公司则更为乐观,认为PPI今年将回到正增长区间。

  金融市场

  1.亚太股市普遍收高 追随中国股市反弹势头

  亚太股市上周五(1月8日)普遍收高,追随中国股市的反弹势头。 

  日本股市上周五收低,为1949年以来首次出现开年第一上周五日连跌局面。紧张的投资者寻求在美国就业数据及日本长周末之前减少曝险。日经指数收盘跌0.4%至17,697.96点,尾盘时抛压加速,抹去了稍早受中国股市反弹提振录得的涨幅。该指标股指在新年第一周累计下滑7%,创9月初来最大单周跌幅。上周的特点是围绕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以及人民币不稳造成震荡。东证股价指数跌0.7%,收报1447.32点。33大类股中除三个外其余全部下跌。该指数周线下跌6.5%。JPX-日经400指数下滑0.7%至13029.77点。 

  澳大利亚股市上周五连续第六个交易日下跌,为纪录最差年度开局,因对中国经济放缓及其制定政策的能力的担忧令投资者承压。澳大利亚指数收跌19.54点或0.4%。上周该指数跌5.8%,为2011年以来最大单周跌幅,也是其有史以来最大新年首周跌幅。 

  早盘,沪深两市大幅高开,开盘后迅速回落跳水,沪指盘中从涨3%狂泻翻绿至跌2%,振幅近6%,创业板一度跌5%;两市触底后大幅反弹,快速走高,金融、资源等权重板块反复活跃。午后两市震荡走高,题材股也一度走强,然而资金上攻意愿减退,尾盘创业板跳水翻绿,二八分化明显。截至收盘,沪指报3186.41,涨61.41点,涨1.97%;深指报10888.91点,涨128.64点,涨1.20%;创业板报2248.99点,跌7.53点,跌0.33%。成交量方面,沪市成交3241.67亿元,深市成交4374.22亿元,两市共成交7615.89亿元。至此,沪指上周跌9.97%,深成指跌14.02%,创业板指上周跌幅为17.14%。2016年的前四个交易日,港股连续下跌,累计跌1581点。昨日晚间,证监会发布消息称,三大交易所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恒生指数今早高开158.54点,涨0.78%,之后震荡前行,最高见20596.42点,临近收盘时,走势下行,升幅收窄。截至收盘,恒指涨幅为0.59%,上涨120.37点,报20453.71点,全日成交855.70亿港元。 

  韩国股市上周五从四个月低点回升并收高,因中国股市和人民币强劲反弹缓解了全球股市面临的压力。韩国综合股价指数收高0.7%至1917.62点,此前一度下跌多达1.1%至1883.82点。该指数盘中在平盘上下浮动。该指数周线下跌2.2%,为连续第二周下滑。初步数据显示,外资在主板卖超2540亿韩元的韩股。 

  台湾股市上周五小幅收升,终止连四日跌势,周线则跌5.33%。分析师指出,中国股市因熔断机制喊停而止跌反弹,带动台股随亚洲股市走涨;料下周有望续弹,上档压力区在8000点附近。台股加权股价指数收涨0.53%,报7893.97点。证交所资料显示,外资及陆资在台股卖超49.36亿台币,连五个交易日卖超共计400.06亿台币。 

  2. 中国忧虑挥之不去 美股创历史最差新年首周表现

  美股周五(1月8日)收跌,美股本周录得4个月来单周最大跌幅,同时创历史最差新年首周表现。

  本周,标普500指数收跌6%,道指下滑6.2%,纳指下跌7.3%。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周五收跌167.92点,报16,346.18点,跌幅为1.02%;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21.07点,报1,922.02点,跌幅为1.0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1.51%]下跌45.79点,报4,643.63点,跌幅为0.98%。

  美国劳工部日内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非农就业环比激增29.2万,大幅超出预期,失业率维持在5%。此前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将增加21.5万。

  美中不足的是,美国12月平均每小时工资为25.24美元,较上个月下跌1美分,为2014年以来首次下跌。

  非农就业报告公布后,市场认为美联储3月加息的可能性增大。调查显示,受访的18家一级市场交易商中,有13家预计美联储将在今年3月加息25个基点至0.50-0.75%区间水平。

  周五中国股市收高,同样提振了市场情绪。此前中国股市下挫以及人民币汇率贬值令全球市场受到惊吓。

  周四标普500指数收跌2.4%,道指收跌392点或2.3%,两大指数均蒙受了年初四个交易日最大累计跌幅。截止周四收盘,本周标普500指数下跌4.9%,道指下跌5.2%。

  周五中国股市反弹,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周。但《华尔街日报》的Andrew Peaple认为,这种相对平静的局面难以维持下去。

  瑞银美国财富管理公司资深股市策略师David Lefkowitz表示,“我们认为,出于对未来中国市场继续动荡的担忧,美股市场上仍然有潜在的紧张情绪。美股表现将取决于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信心。”

  苹果(AAPL)股价攀升,周四该股收盘跌破100美元,因投资者对该公司的iPhone市场需求感到担忧。


上一条:财经日报(160112)
下一条:财经日报(1601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