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60808)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8-08         点击量1450

  财经新闻

  1.个税改革将加速推进 养老二孩房贷利息负担有望抵扣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业内获悉,继营改增、资源税之后,个人所得税改革将成为下一步税改的最大看点,下半年有望获加速推进。我国个人所得税将迈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度,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将统一纳入综合范围征税,此外,养老、二孩、房贷利息等家庭负担也有望纳入抵扣。

  从国际上看,个人所得税按照征收方式可以分为综合税制、分类税制、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三种类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类税制,即将个人各种来源不同、性质各异的所得进行分类,分别扣除不同的费用,按不同的税率课税。现行税法中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以及财产转让所得等共计11类。2015年财政决算显示,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8671亿元,占全国税收的6.9%。

  业内专家指出,分类征收是我国长期以来税收实践形成的模式,目前来看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忽略家庭负担,同时也造成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薪阶层缴税较多、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阶层缴税较少等。

  “比如说,一个人工资收入3200元,劳务收入800元,另一个人只有工资收入4000元,在现在分类的税制下,第二个人就要交税,而总收入相同的第一个人因为两项收入都达不到起征点就不用交税。但综合计算的话就能更加公平。”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也正是基于收入分配改革的公平考量以及优化税制结构的考量。

  记者了解到,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建立综合与分类结合的所得税制度。所谓综合,通俗地讲就是将个人多项收入加总在一起之后再根据起征点和税率计算纳税额。而在当前的11类所得中,哪些会纳入综合征税范围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刘剑文看来,应主要根据收入的性质划分,“比如说工资薪金、劳务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前两项是勤劳所得,后两项是资本所得,至少这四项可以纳入综合征税范围”。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除了所得的特点之外,应该充分考虑信息的可获得性,以获得信息的程度为依据,比如劳务报酬、稿酬等信息获得比较充分的,可以考虑率先纳入综合征税范围。

  除了部分所得综合纳税之外,“抵扣”也将成为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在现行税制下,纳税人的家庭负担因素没有被考虑进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多次提出,个税改革“在对部分所得项目实行综合计税的同时,会将纳税人家庭负担,如赡养人口、按揭贷款等情况计入抵扣因素,更体现税收公平”。

  刘剑文表示,抵扣是在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中一直倡导的,也是应该综合考量的。目前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是个人,在他看来,应该让纳税人自主选择,个人纳税或是家庭纳税,比如夫妻合并纳税。而根据家庭老人人数考量的养老负担,以及房贷利息等都应纳入抵扣。此外,考虑到税收优惠是鼓励二孩更加公平持久的方式,因此二孩负担也应该纳入抵扣。

  在税率方面,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需要大幅调整,个税改革应该定位为减税改革。基于国际人才竞争等因素,世界范围内调低个税最高边际税率是大势所趋,比照发达国家和其他金砖国家,我国个税的最高边际税率应该大幅度下调,同时将适用于最高税率的月应纳税所得额调高到20万元或更多。

  据了解,目前我国个人月应纳税所得额8万元以上适用最高边际税率45%,这是1994年税制改革时确定下来的,已经过去20多年。目前,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越南个税的最高边际税率分别为35%、27.5%、13%、30%、35%。

  在刘剑文看来,税率可以适当下调,不过个人所得税改革后整体税负是增加还是减少不好一概而论。“是结构性的变化,不是单纯的加或者减的问题。”他指出,还需要征管制度的配合,对高收入阶层的征管完善等,让纳税人得到更多实惠。总而言之,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税制是关键。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全指出,从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来看,个税的初衷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取得更大的边际效应。当然,现阶段国内外经济运行因素多变,在经济筑底期,个税改革也能够从一定意义上稳定宏观税负。这个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在局部时点有可能形成增税或降税的效应,但长期来看则更有助于优化税收结构。

  多位专家均指出,个人所得税改革应该纳入整体财税体制改革的布局中,与税收征管法、增值税、消费税、房地产税等综合考量,整体推进。

  2.山西七大煤企流动负债超6000亿 银行业担纲债务重组

  预计最晚到今年9月底,七大省属煤企的银行贷款将全部重组为转型升级中长期专项贷款,涉及资金4000多亿元。

  近日,为支持山西省属七大煤炭集团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山西银行业表示将全面推广转型升级中长期专项贷款,预计最晚到今年9月底,七大省属煤企的银行贷款将全部重组为转型升级中长期专项贷款,涉及资金4000多亿元。

  历经2009年~2011年的繁荣周期顶峰之后,煤炭行业开始不断下行。2014年,众多扩建、新建产能开始释放,再加上下游钢铁、化工、水泥普遍产能过剩开工萎缩,致使煤炭企业不断降价保量。近年来,更有煤炭企业现金流急剧恶化,被迫举债维持经营的现象屡见不鲜。

  山西七大国有煤炭企业2015年财报显示,其负债总额较2014年增加千亿规模,达到1.1万亿元,增幅为10.2%。其中作为全国第三大、山西第一大煤企的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同煤”)负债最多,截至去年底为2192.09亿元。除此之外,居高不下的负债率也成为七大煤企陷入资金紧张局面的佐证。经过计算可知,截至2015年底,七大煤企的资产负债率为82.30%。负债率水平超越了70%这一银行放贷参考标准。

  不过,自去过剩产能开始之后,今年上半年煤炭国企首次实现由亏转盈。2016年全国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煤炭运行呈现出产量、库存双下降和价格回升的趋势,全国原煤产量为16.27亿吨,同比减少9.7%,矿存煤炭同比下降8.6%,去产能效果初显。

  进入2016年,山西省七大国有煤炭企业“捉襟见肘”局面并未好转,持续陷入流动性负债难题。据梳理,山西七大煤炭集团2016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七大煤炭集团流动负债总计约6771亿元,其中同煤、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晋能集团有限公司、阳泉煤业(6.890, -0.04, -0.58%)(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流动负债分别为968.45亿元、 1430.93亿元、 1102.69亿元、 982.64亿元、473.61亿元、693.41亿元以及1119.39亿元。

  这些沉重的压力或成为压倒它们成为“僵尸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7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至2013年的工业部门僵尸企业比例大约为7.51%,研究发现,国有企业、规模大的企业、年龄大的企业更容易成为僵尸企业,并且煤炭、钢铁、玻璃、水泥等重点行业僵尸企业更多。

  报告认为,地方政府要减少对企业运行的干预,不要利用行政力量去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不要给辖区内企业施加超出其负担能力的就业压力和财税压力,不要给缺乏效率、生存无望的僵尸企业提供各种补贴和迫使银行发放贷款。

  可见,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甄别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4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强调, 金融机构应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积极做好“去产能”信贷服务。在满足钢铁、煤炭企业合理资金需求的同时,严格控制对违规新增产能的信贷投入。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对有清偿能力的企业实施债务重组。

  在银行业支持省属煤炭集团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会上,中国银监会山西监管局局长张安顺说:“省属七大煤炭集团是山西煤炭产业龙头企业,无不良贷款、逾期、欠息情况。

  媒体报道,山西的银行业也为此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措施。今年上半年,建行山西省分行不仅对焦煤集团到期的1.8亿贷款进行续贷,并且新增2.45亿元贷款及5亿元的理财产品,贷款全部转为转型升级中长期专项贷款。目前,焦煤集团在建行综合授信额度达到184亿元。焦煤集团本部129.5亿元银行债务中,63.5亿元贷款全部落实到期后办理转型升级中长期专项贷款,66亿元理财产品到期后及时接续理财产品或办理转型升级中长期专项贷款。

  此外,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新增各项贷款118亿元,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居第一位;除对七大煤炭集团信贷支持235亿元外,对其非煤板块信贷支持达142亿元;新增融资租赁71.5亿元,平均期限3~5年,盘活了企业固定资产,增加了现金流,并借助增值税抵扣政策,帮助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

  通过将短期贷款转换成中长期贷款,煤企的财务成本得以降低、资金链条的安全更有保障,资金的正常运转对于企业转型升级、健康稳健地运行也多有裨益。

  不仅如此,山西最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进煤炭行业流动性,比如之前传出要推CDS,并积极带领煤炭企业参加路演,寻求更多的金融支持。

  3.7月外储规模小幅下降 央行称应慎用降准工具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010.57亿美元,较6月底下降41.05亿美元,降幅为0.1%。

  从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因素看,主要包括: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他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汇储备的定义,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反之亦然。

  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获悉,从7月份的情况看,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货币、资产价格重估出现上升,外汇储备规模的小幅下降是上述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招商证券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对记者表示,7月份汇率计值因素对外储的影响为正61亿美元,如果扣除该因素,央行官方外汇储备下降102亿美元,降幅小于市场的预期。7月上中旬开始,人民币汇率由弱转强,而当月外储的降幅并未显著扩大,意味着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力度有限。汇率形势转变背后的原因还需要结合结售汇和外汇占款等数据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央行在2016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今年春节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形成机制,提高了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在稳定市场预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市场对新机制的理解更为深入,市场预期趋于平稳。外汇储备降幅逐渐收窄,个别月份还有所增加。

  衍生品市场也反映出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得以缓解,6 月30 日在岸和离岸远期报价显示1 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为6.7257 元和6.8063 元,预期贬值幅度分别为1.2%和2.4%;离岸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报价显示1 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8170 元,预期贬值幅度为2.5%;离岸和在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期权的1 年期隐含波动率总体呈下行态势。

  谢亚轩分析认为,结合有限的外储降幅数据表明,英国脱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形势的负面影响仍不显著,跨境资本外流的趋势减缓,但汇率贬值的预期仍在,这导致央行降准的迫切性在下降。汇率和资产价格,仍是央行延后降准时点、采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顾虑。

  在2016年第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开辟专栏,提出要关注政策工具运用中可能产生的资产负债表效应。要保持资产负债表的平衡,资产负债表一边动,另一边也必然会动,必然要两边同时调。降准,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准备金逐步下降,平衡这种影响可有两种选择:一是增加其他负债,二是减少资产。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通过增发央票、扩大现金投放等来扩大负债并不具有可操作性。降准引起的负债减少需要通过资产方的调整来平衡。

  具体而言,央行指出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越多,本币贬值预期越强,就越是会促使投机者拿这些钱去买汇炒汇,由此形成循环。

  金融市场

  1.收评:涨跌不一,A股续跌港股大涨1.44%

  8月5日(周五)亚股收盘,涨跌不一,A股续跌港股大涨1.44%。中国上证综指收盘下跌0.19%;香港恒生指数收盘上涨1.44%;澳大利亚ASX200指数收盘上涨0.42%;日经225指数收盘与开盘基本持平;韩国KOSPI指数收盘上涨0.90%。

    周五早盘,沪指微幅低开后小幅下挫,盘中“恒大系”和地方国改股走强,带动沪指企稳回升翻红,但市场热点持续性较差,沪指很快冲高回落。临近午盘,沪指在低位维持弱势震荡。午后开盘,券商股、地产股、石墨烯概念等板块纷纷大涨,沪指也强势冲高翻红,随后上行至3000点遇阻,再度回落翻绿。

    成交量方面,沪市成交1618亿元,深市成交2405亿元,两市今日共成交4023亿元。

    盘面上,银行券商等金融股、房地产开发板块涨幅居前,量子通信、集成电路板块领跌。

    截至收盘,沪指报2976.7点,跌幅0.19%,深成指报10342.28点,跌幅0.23%,创业板报2109.06点,跌幅0.97%。

    消息面上,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称,公开上市公司行政监管措施。市场各界对抑制投机炒壳表示支持。

    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还表示,前期已发布《资管暂行规定》,对券商基金公司开展资管业务进行了规范,目的是提升资管业务水平,特别是主动管理业务水平,为实体经济服务。

    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业的统计指标标准指引(2016年修订),修订版本针对分析和决策需要,对股票投资者分类标准进行修订,界定分类依据、细化类别、明确更新频率。对自然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有多类细化。2017年1月1日起实行。

    凯投宏观分析师Pritchard称,鉴于对信贷风险的担忧,料今年剩下的时间里中国央行进一步宽松的概率不大。但我们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再次放缓,中国央行宽松的可能性将会加大。不过,首选仍然是其它工具,比如,下调银行间利率或者增加常备借贷便利。因此预计中国央行会等到2018年才实施降息、降准。

  2.非农数据远超预期!美股创历史新高 金融股大涨

    周五(8月5日)美股上涨,创一个月最佳单日表现,7月非农数据大幅超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标普500指数及纳指创收盘纪录新高,纳指连续六周上涨。美国劳工部报告称,美国7月新增非农就业岗位25.5万个,远超预估的增加18万个。数据发布后,联邦基金利率期货走势暗示,9月会议升息的机率翻番至18%,年底前升息机率升至约46%。

  本周累计,标普500涨0.4%,道指涨0.6%,纳指涨1.1%。

  纽交所主板3152支股票中2175支上涨,851支下跌,126支收平,258支股票创新高,11支股票创新低,AMBR领涨,BMY领跌。

  纳斯达克主板2987支股票中2044支上涨,795支下跌,148支收平,171支股票创新高,29支股票创新低,其中LNTH领涨,CPSI领跌。

  标普500指数10大板块中,8涨2跌,金融板块领涨,公用事业板块领跌。397支股票上涨,106支股票下跌,2支收平。成分股方面,MRK领涨,BMY领跌。

  7月新增非农就业25.5万人,远超预期的18万人。7月失业率4.9%,与6月数据持平。6月的新增非农就业人口从28.7万人上调至29.2万人。

  联邦利率期货市场显示,数据公布后,市场预计,美联储有18%的可能性于9月加息,较数据公布前9%的水平翻了一倍。

  美国6月贸易帐-445亿美元,为2015年8月以来最大逆差,预期-430亿美元,前值从-411亿美元修正为-410亿美元。

  美国7月平均每小时工资环比0.3%,预期0.2%,前值0.1%。

  美国亚特兰大联储将美国三季度GDP预期上调至3.8%。纽约联储三季度GDP预期为2.6%。

  美国至8月5日当周石油钻井增加7台,至381台,连续第六周增加。


上一条:财经日报(160810)
下一条:财经日报(1608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