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80705)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7-05         点击量1917

财经新闻

1. 央行货政委委员刘世锦:结构性去杠杆有序推进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去杠杆初见成效,我国进入稳杠杆阶段。

他介绍,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稳杠杆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杠杆率比2016年高2.4个百分点,增幅比2012至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杠杆率比2017年高0.9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

刘世锦认为,杠杆率趋稳的主要原因: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有助于消化存量债务。2018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5%,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2%。二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及结构性信贷政策效果显现,货币信贷总体保持适度增长。2018年5月,M2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为稳杠杆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人民银行采取有效措施,着力优化信贷结构。2018年5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下降2.1%,低效融资需求受到明显遏制;房地产贷款增长20.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长18.9%,增速下降13.7个百分点。此外,委托贷款、企业债券、表外融资等业务受金融去杠杆影响,增速明显放缓。三是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进一步规范,平台公司等软约束主体债务增长受到明显遏制。

刘世锦指出,在总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杠杆结构也呈现优化态势。

一方面,企业部门杠杆率下降,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回落。2017年企业部门杠杆率比2016年小幅下降1.4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净下降,而2012-2016年年均增长8.8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企业部门杠杆率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预计2018年企业部门杠杆率比2017年有小幅下降。

分企业类型看,工业企业中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回落,2018年5月为59.5%,比上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则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2018年5月分别为53.8%、55.8%,比上年同期高0.1和3.9个百分点。

第二方面,住户部门杠杆率上升速率边际放缓,债务安全性可控。2017年住户部门杠杆率比2016年上升4.1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虽然住户部门杠杆率持续上升,但上升速率出现边际放缓。截至2018年5月末,居民贷款增速连续13个月回落,从2017年4月的峰值24.7%降至今年5月的19.3%。

刘世锦强调,住户部门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一是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日本住户部门杠杆率分别为78.7%、57.4%,均高于我国水平。

二是住户部门偿债能力较强。人民银行储户调查显示,2017年偿还债务占家庭收入比例超过六成的储户占比仅为1.38%,这些储户债务约为全部被调查储户债务的7.5%。2017年末,我国住户部门贷款/存款为62.1%,存款完全可以覆盖居民债务。三是住户部门债务抵押物充足,期限较长,违约风险不高。2017年末我国住房贷款余额仅占抵押物价值的58.3%,住房贷款平均合同期限为272个月,流动性风险可控。2018年一季度末居民住房贷款不良率仅0.29%,比上年末低0.01个百分点。

第三方面,政府部门杠杆率持续回落。2017年政府部门杠杆率比2016年低0.4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回落,2018年一季度进一步回落0.7个百分点。分结构看,中央政府杠杆率保持低位稳定,2017年为16.4%,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杠杆率有所下降,2017年为19.9%,比上年低0.7个百分点。

刘世锦预计,未来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杠杆率增长较快,与我国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不匹配、权益融资比重偏低、货币化进程和金融深化较快、国有企业和平台公司曾一定程度上承担政府职能等因素有关。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上述推升杠杆率的因素正在出现重要变化。

一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多地关注就业、企业盈利、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指标,不能再通过人为抬高杠杆率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这将在宏观上带动杠杆率下行。二是我国商品和要素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已经较高,伴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到来,城镇化进程趋缓,货币化过程也将减速,在杠杆率上会有所显现。三是金融监管加强,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影子银行等导致杠杆率上升的状况将会有较大改变。四是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加强,特别是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力度加大。五是去产能取得重要进展,供求缺口收缩,企业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增强。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来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刘世锦指出。

2. 定向降准今日正式实施 央行连续8个工作日净回笼资金

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1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当日有600亿元7天、300亿元14天逆回购到期,净回笼800亿元。

自6月25日以来,央行连续8个工作日通过公开市场回笼流动性,累计净回笼6200亿元。7月2日和3日,央行发布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可吸收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的影响,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两天共净回笼1700亿元。

市场分析,在刚刚过去的6月年中时点,央行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6月19日,在开展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的基础上,央行又开展了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2000亿元。在6月19日增量续作MLF后,6月公开市场实现了净投放4035亿元。

据机构统计数据显示,7月2日,银行间市场隔夜利率较前一日下跌65个基点,7天下跌75个基点,14天下跌101个基点,这意味着当前资金短期充裕。随着半年末资金面担忧消除,央行此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削峰填谷”,以稳定资金面水平,符合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一次定向降准于7月5日正式实施,预计将释放7000亿元流动性。虽然央行表明此次定向降准旨在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但市场仍不乏有货币政策转向全面放松的论调。有专家表示,央行在公开市场持续回笼流动性,也旨在提示,此次定向降准并非是“放水”,我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保持不变。

在近期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也指出,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走势,加强形势预判和前瞻性预调微调;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展望接下来流动性状况,天风证券团队表示,尽管7月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以及定向降准政策正式执行,当月资金面也存在逆回购到期量较大、缴税量超预期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资金面可能并非一片坦途。但在央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取向下,资金面大概率可保持平衡。

3. 不应对人民币短期贬值作过度解读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有一定基本面因素的影响,是正常的市场反应,同时也可能叠加了市场预期的共振。不应对人民币贬值作过度的解读,更不能认为是央行主动引导人民币汇率贬值。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强,仍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在这一基础上,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功能,引导流动性,支持薄弱环节,也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近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有一定基本面因素的影响,是正常的市场反应,同时也可能叠加了市场预期的共振,所以汇率跌得比较急。

事实上,在中美贸易摩擦之初,人民币曾出现了较为迅速的升值,部分原因是市场对中国可能重蹈“广场协议”覆辙有一定的预期。当时,很多人提出要警惕人民币在升值方向上的超调,避免从贸易摩擦转向汇率摩擦。同样,现在也应警惕人民币在贬值方向的超调。随着美元指数走强,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货币都有一定程度的贬值。近日人民币贬值幅度超过了美元指数的升幅,在美元指数连续两个交易日回调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依然有较大幅度的贬值,说明目前市场受情绪驱动较大。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双向波动。因此,不应对人民币贬值作过度解读,更不能认为是央行主动引导人民币汇率贬值。

首先,应理性看待中美贸易摩擦。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仅针对中国,对其他许多国家也是这样,都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历史表明,世界经济繁荣发展,需要依靠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同时,贸易摩擦本身也应一分为二来看,它能在某种程度上使人冷静地看待本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薄弱环节和发展走向。

其次,我国金融强监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在增加。如果对金融去杠杆进程做一回顾,可以发现,金融强监管初期,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减少,最初表现在了M2增速大幅下降上。近期,金融去杠杆已经传导至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下降,这恰恰表明金融体系内部的资金空转已大幅减少。最近一两年来,由于资金重回实体经济领域,M2与名义GDP增速相关系数大幅上升。从基本面看,中国的经济也不差,比如工业企业利润仍在改善,经济活力也在逐渐增强。并且,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经比较低,主要靠内需拉动。而随着我国金融逐渐稳定,对房地产的调控也在不断探索中,因此没有必要悲观。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强,我们仍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最近人民银行实施了定向降准政策,好处是有针对性,并非普遍性放水。从货币政策角度看,我们依旧保持稳健中性原则,在这一基础上,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功能,引导流动性,支持薄弱环节,也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定向降准事实上也缓解了流动性过紧的压力,这是维持实体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

此外,今年以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保持基本稳定。5月份,银行结售汇顺差1235亿元人民币(等值194亿美元),在4月份首次转正的基础上,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银行自身结售汇虽仍为逆差,但逆差规模较4月继续收窄;银行代客结售汇实现顺差达1433亿元人民币,比4月扩大509亿元人民币。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仍保持逐月增加态势。

金融市场

1. 收评:大盘弱势磨底 创业板指跌逾2%

7月4日,沪深两市整体延续弱势磨底态势。其中,上证综指在盘中挑战上方5日均线无果后有所回落;创业板指走势相对偏弱,弱势回踩10日均线支撑。

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2759.13点,下跌1%;深证成指报9035.49点,下跌2.02%;创业板指报1565.61点,下跌2.58%;中小板指报6250.07点,下跌1.90%。成交量方面,沪市日成交1310.16亿元,深市日成交1986.16亿元,创业板日成交732.33亿元。

盘面上,前期热点回调,个股跌多涨少。行业板块方面,中信一级行业指数中,仅钢铁、交通运输板块逆市飘红,煤炭、银行、电力及公用事业、餐饮旅游、有色金属、石油石化等板块跌幅较小;而家电、计算机、电子元器件、通信、机械、纺织服装、医药等板块回调明显。概念板块方面,WIND概念指数中,核能核电、深圳市国资、黄金珠宝、煤电重组、血液制品等概念指数小幅上涨;次新股、领涨龙头、维生素、无感支付、宁德时代产业链等概念指数跌幅居前。

纵观目前的市场走势,虽然大盘仍处于震荡磨底期,但无论从估值、成交量、个股涨跌比例、风险偏好,还是从产业资本持续增持、上市公司频频回购等方面看,均可发现市场见底特征正在逐步清晰。

当前,在平稳的经济运行大背景下,企业盈利增长状况较为良好。可以预见,后市随着市场底部区域的不断震荡夯实、中报披露的逐渐展开,以及压制A股风险偏好因素的逐步修复,A股将迎来期盼的企稳反弹。

配置方向上,中泰证券建议关注两类机会,一类是能够延续维持当前估值水平的,盈利能力维持高位,业绩与估值匹配的板块,短期建议关注中报有望超预期的公司;一类是经过充分调整后,估值相对合理,能够受益政策支持,符合新经济大方向的优质成长股。

2. 7月4日美股独立日休市



上一条:财经日报(180706)
下一条:财经日报(1807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