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80829)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8-29         点击量2145

财经新闻

1. 发改委:上半年主要宏观指标处在合理区间

8月2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何立峰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宏观调控指标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初步成效。

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稳定在6.7%—6.9%区间。前7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880万人,同比多增25万人;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3%,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

“总的看,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主动积极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提高了发展质量效益。但必须要看到的是,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同时,仍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何立峰指出,目前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国内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在外部冲击下趋于显性化,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一些矛盾和问题犹存。

在此背景下,何立峰在谈及如何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在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切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在强化创新驱动、提升质量效益、保障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内需等方面取得扎实进展,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其中,在扎实有效推进三大攻坚战方面,要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落实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政策措施。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2. 评论:流拍土地增多未必是坏事 房企拿地更趋理性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土地流拍数量增多。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一二三四线城市流拍土地接近800宗,已创下近7年来的新高,这也引起了部分人士对土地市场的担忧。

流拍土地增多与今年整个房地产政策环境持续收紧有关,一方面,楼市调控不断加码,市场需求受到抑制,销售增速有所放缓;另一方面,金融去杠杆、严监管,房企融资渠道收紧、融资成本提高,加杠杆购地被严控,大多房企感到了资金压力。而面对高企的地价,有的企业是真买不起了,有的企业是不敢买了,生怕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投资风险,宁愿错失一些机会,也不想投错几块地,毕竟那些近年高成本拿地、在今年遭遇销售限价、开盘亏损却又不得不开的案例摆在眼前。

在缺乏盈利预期的情况下,房企每拿一块土地都更加谨慎,有的企业提高了投资的标准和门槛,严格控制成本和风险;有的企业甚至会根据当地政府的限价反推拿地的技术指标,保证能算得过账的才会出手;还有的企业因已有土地储备量足够其近几年发展,选择了放缓拿地节奏。

于是我们看到,最近几个月,一些重点城市的土地市场上,参与竞拍的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企业之间扛价争抢现象减少了,合作拿地现象增多了,土地溢价率明显下降,流拍土地数量也有所增加,特别是那些动辄几十亿的高价地或者位置偏远的复杂地块大多都流拍了。

这并不代表房企对土地市场悲观了,因为从前7月房企购地情况来看,土地购置面积仍同比增长11.3%,土地成交价款同比增长21.9%,而从财政部的数据也可以看出,1~7月累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长35.1%,房企拿地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只能说在政策加码和资金收紧的背景下,房企拿地更加理性了,想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或者等待未来更好的投资机会。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这轮调控房价的决心,调控政策短期不会放松已经成为房企共识。要遏制房价上涨,就要合理引导价格预期,打破市场对房价长期上涨的预期,从而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真正实现“房住不炒”。而要遏制房价上涨,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土地源头开始,先稳住地价,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逐步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降低经济对房地产投资拉动的依赖,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近期更多地方政府采取了“限房价、竞地价”的土地出让方式,也有助于土地市场降温、地价趋于合理。

只有地价稳了,房价才能稳,市场预期才会稳定,“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正是当前地方政府落实房地产调控的主体责任。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土地流拍现象仍会发生,土地市场将逐渐回归理性。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流拍土地数量增加并非不是一件好事。

3. 专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提升金融机构风险偏好

下半年以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成为金融领域频频出现的关键词。同时,监管层对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其背景是“稳增长”的需要,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同比增长6.8%,仍然保持着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但下半年却面临着“稳中有变”的局面。前7个月投资增速已降至1994年以来的新低,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近10年来首次低于GDP增速。

稳增长自然需要货币政策支持,但货币政策的边际放松却并未完全传导至实体经济。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并不缺乏。如7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7%,比去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存款类机构7天期回购利率(DR007)中枢,从去年末的2.9%左右降至今年8月中旬的2.6%左右,甚至一度与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R007之间出现倒挂。商业银行明显加大了对二级市场短久期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品种的配置,资金淤积在银行间市场。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却在上行,银行LPR、信托融资平均利率以及发债成本都在上升,信贷增速也并未相应提升。7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13.2%,与去年同期和今年1月末持平,3-5月之间曾连续回落,6月和7月新增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均高达16%,升至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新增信贷并未尽数投入实体经济,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有待改善。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看,央行在将流动性注入银行体系后,能否有效运用和传导出去,还取决于资金供求双方的意愿和能力。从资金需求端看,截至7月新增表外融资大幅减少1.75万亿元。加上债券融资受到违约潮拖累,股票融资门槛过高,相关企业的融资需求只能转向表内,进而导致表内资金竞争激烈。

从资金供给端看,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由于融资渠道收窄,上半年一些企业都出现流动性问题。相比于经营风险,流动性问题更为隐蔽,且事先识别难度更大,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只能以降低整体风险偏好作为应对,进而引发信用收紧。再加上受资本、流动性等监管约束,表外资产回表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转不回”、“接不住”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更愿意选择跟国企和大客户合作,进而导致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环保企业在这一轮调整过程中融资难度上升,AA级的债券发行成本同比上升了约3个百分点,一些民营企业甚至寻找国有企业合资以获得融资和享受“隐性担保”。因此,“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货币政策不宜“大水漫灌”,而如果要实现“精准滴灌”,则必须疏通传导机制,实现精准投放。笔者认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在于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目前政策也正在朝着这一方面努力:

一是货币政策转向边际宽松。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明确宣示不会大水漫灌。这一政策导向,与“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和“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部署彼此呼应。监管层正继续推进“稳货币、严监管、宽信贷”的政策组合,从而为稳增长和防风险创造更为适宜的金融环境。

二是做好政策的统筹协调,发挥好“几家抬”的合力,共同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金融委第二次会议提出,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用好国债、减税等政策工具,用好担保机制;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大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格局;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非法金融机构专项行动。这三条措施,有利于形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密切配合、大中小金融机构各司其职以及为金融监管保驾护航,共同服务实体经济的良好局面。此外,未来还应考虑进一步完善定向降准和MPA的措施、支持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行、适度扩大贷款抵押品范围以及进一步明确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安排等,做好服务小微企业服务。

三是优化考核激励,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内在动力。金融委第二次会议提出,既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功夫,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也要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有成绩的要表扬,知错就改的要鼓励。8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建立激励机制”、“优化考核监管”,目的正是通过这种激励导向,提升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银保监会也专门在网站发文,从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鼓励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

笔者认为,进一步疏通货币传导机制,对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防范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在经济下行压力显现的当下,更有其现实意义。但从“宽货币”转向“宽信用”,只能通过金融机构来执行落实,所以关键还在于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使其有能力和意愿来加大信贷投放。

金融市场

1. 收评:两市窄幅震荡沪指跌0.11% 周期股活跃

8月28日,周二沪深两市小幅高开,全天维持横盘震荡态势。早盘沪指短暂冲高,随后回落翻绿,临近午间收盘,三大股指拉升。午后,两市维持震荡整理,盘中再度走低,尾盘股指拉升,深成指翻红。盘面上,多数板块上涨,煤炭、钢铁等板块走强,消费股、金融股低迷。

截至收盘,沪指报2777.98点,跌0.11%;深成指报8733.75点,涨0.06%;创业板指报1493.11点,跌0.02%。

沪市成交1251.19亿元,深市成交1663.34亿元,两市合计成交2914.53亿元,较上一交易日的3232.80亿元有所缩量。

从盘面上看,板块涨多跌少,分散染料、在线旅游、量子通信、有色、自贸港、军工、特钢等板块居涨幅榜前列;油气、白酒、水泥、水利、证券、保险、银行等板块居跌幅榜前列。

【消息面】

1、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并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2、世界旅游组织( UNWTO ) 27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17年国际游客数量增长了7%,为2010年以来的最大增幅,中国继续引领全球出境旅游。

3、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要依法依规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督促整改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严禁各种违法违规担保和变相举债。

2. 标普盘中首次升破2900点 与纳指一同创收盘新高 B站大涨13%

8月28日,标普和纳指创收盘历史新高,其中纳指连续两天收于8000点整数位心理关口上方。

标普500指数收涨0.79点,涨幅0.03%,报2897.53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涨14.38点,涨幅0.06%,报26064.02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涨12.14点,涨幅0.15%,报8030.04点。

贝莱德拉丁美洲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Axel Christensen表示,美国与墨西哥达成贸易协议,是两国贸易谈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表示:“当然,周一的新闻以及与加拿大的最终协议,都有可能遇到阻力,因为这些协议都需要谈判国本国的立法批准。鉴于这种考虑,贸易协议的不确定风险仍然存在,市场仍然可能因此出现波动。”

苹果和亚马逊继续创收盘记录高位。

高通收涨3.62%,奈飞收涨1.07%,苹果收涨0.81%,刷新收盘历史高位至219.70美元,市值1.06113564万亿美元;微软收涨0.6%,美光科技收涨0.52%,亚马逊收涨0.27%,刷新收盘历史高位至1932.82美元,市值9427.1358亿美元;IBM则收跌0.07%,英伟达收跌0.55%,Facebook收跌0.55%,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AMD分别收跌0.83%,推特收跌1.11%,特斯拉收跌2.32%。

中概股哔哩哔哩(B站)收涨13.44%,陌陌收涨1.6%,新浪收涨0.67%,虎牙收涨0.55%,网易则收跌0.1%,微博收跌0.83%,百度收跌1.26%,阿里巴巴收跌1.36%,京东收跌1.56%,爱奇艺收跌1.99%。

富时泛欧绩优300指数收涨0.10%,报1509.99点。欧洲STOXX 600指数收跌0.03%,报385.46点。

德国DAX 30指数收跌0.09%,报12527.42点。法国CAC 40指数收涨0.11%,报5484.99点。英国富时100指数收涨0.52%,报7617.22点。



上一条:财经日报(180831)
下一条:财经日报(18082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