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俗”一些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yangyizhuo         时间:2019-04-28         点击量2306

  朋友阿勇一抬手,袖筒后褪,手腕上露出一块金表。他说:没用!几千块钱,带着这么块铁疙瘩,沉,压得腕子疼。冬天里冷,还得暖着它。洗个手吧,还得惦记着别沾水,搬东西还得惦记别磕着碰着……关键咱现在都有手机,轻易也不用它看点儿。
  问:那你还买它?
  阿勇脱口而出:别人有咱也得有啊!(继而又加了一句)管它有用没用的!
  “别人有的,咱也得有”。阿勇说这话时理直气壮,让人觉得有些好玩也好笑,转而再想,事件也许不是那么简单。所谓“从众”,或者叫流俗的心态,对此,我们多持批评态度,认为是一种懒惰,愚蠢。与众不同的叫做聪明,标新立异的叫做英雄。事实中,也并非都如此。这里如此说法,也并不是否认先驱英烈们的大义探索,是说,俗也有俗一点的道理。
  前一阵看海子的故事,原来只知道他的两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实际上他在生活中并没有海的气质,当然也很难总是春暖花开,于是他卧轨死了。据说临死前的一段,他很痛苦,经常耳鸣失眠,精神极度敏感又脆弱,已经到了生不如死的境地,所以他才会选择自杀。和他同时代的,名气甚至比他还要大一些的顾城,也自杀了。他流传下来的诗句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光明要用来寻找,说明他一直自认为生存在黑暗中,于是,在一个国外的孤岛上,度过一段奇妙的生活后,他杀了自己的爱人后,自杀死掉。从今天的照片来看,我们印象深的也就是他那顶奇怪的帽子,据说是用牛仔裤剪下来的一段筒子,他把它戴在头上,可以让“才气”更好的冒出去。
  诗人往往喜欢别出心裁,因为他说的话太正常了,太符合人们的正常认识了,也就没有了诗。于是世俗有的,他们必须无,世俗无的,他们必须有。于世俗一直是一种不合作甚至是敌对的状态。到了一种极致的情况下,世俗的人都在活着,于是他们只好就死去。——刚刚看到一则材料,俄罗斯的著名天才诗人,叶赛宁也是自杀而死,死时仅仅三十岁。而他的一个女粉丝也在他的坟前自杀殉情追随。
  这时候,我们要想一个问题,什么是世俗呢?到底世俗有没有意义?其实,世俗中的也是一群人,而且,世俗更多的体现了一种人性中共性的需要。这些共性也是自然选择,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多次探索,慢慢形成的,自然会有它的合理性。这种情况下,俗人们选择对世俗的信任,维护,也形成了一种集体意识,或者叫做“集体无意识”,大家都这样,于是也就这样了。像一条河,河里的水滴都汇集到一起,顺流而下,不需要找方向,寻出路。看上去盲目懒惰又愚蠢,却是没什么大的成本与危险,自然有其合理性在。
  说到这里,我好像是在为世俗,甚至庸俗辩护,的确不是这个意思,我想说的是:世俗并不是一无是处。再者,我们也没必要处处与世俗为敌,还有,有些逆反世俗的做法,有的时候也不一定就可取。
  举例来说,我们每天都在呼吸,这些都是“世俗”而不需要意识控制的。当我们试图想控制自己的呼吸的时候,发现倒变得“不会呼吸”了。人的观念也差不多这些,有些东西就是经年累月,进化形成的,我们没必要全盘否定,或是样样都问个为什么。庄子有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初看来,他在教人积极求知,珍惜有限的生命,尽力猎取无限的知识。其实在庄子的原话后面还有两句,“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就是说,拿着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就在自寻死路。
  道家真正的智慧在于“无为而无不为”,在我看来,“有所不为”才能够真正的“有所为”。而并不是事事较真,有时候,真的就要“难得糊涂”一些才好。
  最后整理一下思路:世俗的事情,并不都是什么坏事,蠢事。它们也是人性共性的发展必然,我们可以安心的“俗”一点。再者,俗,就是放下,也许就像那句歌词“放过了自己,才能高飞”,就是说,俗一些,才能活下去,才能有更多“不俗”的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