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越多,感觉身边的朋友越少?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fonyuan         时间:2019-05-31         点击量4407

  这是个问题,而且对一些读书人来说是个大问题。

  先说对朋友一词的理解。人活于世,朋友是断不能没有的,从儿时玩伴到同学同事,再到社会上偶然相识的三两知己,酒友闺蜜,狐朋狗友,网友文友……人类为什么需要朋友?因为人类生来就是孤独的,大到宇宙中的地球,小到社会中的人类个体,本质上都是孤独的。

  朋友也不是越多越好,中国人讲“多条朋友多条路”,我看就不大对头,因为朋友一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除非这里讲的是真正能够与你相濡以沫的朋友。什么是朋友?古人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所以志向(现在人多以为兴趣)一致很重要,这也是现代人成为朋友的基石。可是相对来说,我更愿意相信培根对朋友一词的理解:“那些没有朋友的人,就是自己啃啮自己心灵的人。实际上,友谊的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看《生活大爆炸》,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共同成长,虽然个性有差异,虽然偶尔相互“伤害”,但真正的友谊使你们把“伤害”化成更进一步的动力。

  以上讲的朋友肯定不是“读书越多朋友越少”里的那种,那么这种朋友是什么样的朋友呢?我们可以把这种朋友称为“身边的朋友”。

  身边的朋友,你们可能有相同的爱好,可能有相互交集的朋友圈,你们曾在某一个偶然的机会相识,你们互通电话,互发信息,共享一些快乐,也分担一些痛苦,你们一起打麻将,一起钓鱼,甚至可以同一锅吃饭,睡同一张床……

  朋友是建立在拥有共同的或差不多的精神家园基础之上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可当精神家园不再存在,或越来越荒芜的时候,朋友关系就会慢慢淡漠,再进一步,当三观都不一致,对世界的看法都针锋相对的时候,昔日的朋友可能就成了刀兵相见的敌人。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尼采说,“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并非他喜欢孤独,而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同类。”而我们知道,使你成为“更高级的”人的原因里面,读书很重要。

  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我们从识字开始就是在认识外部世界。我们识字,就是为了通过别人的文字(间接经验)来了解世界。

  虽然通过读书认识世界有上当之虞(钱钟书说过:不识字的人,上人的当;识字的人,当书的当。)但是,读书可以说是认识世界的最主要途径。不通过读书而想了解世界,只有通过个体的直接经验。比如你想知道什么是杂种优势,那你就得自己去种豌豆,经过几年的杂交培育,通过分析后代的结果得出结论……但是通过读书你就知道,孟德尔先生已经试验过了,而且其他人已经重复过相同的试验,所以你不必再为了明白什么是杂种优势而努力几年做同样的试验。这就是读书的好处,你可以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节省自己的时间。通过读书,你知道珠穆朗玛锋的高度是多少米,所以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去亲自丈量……

  可是读书这事非常复杂,复杂到你一不小心就失去了身边的朋友。这个说法,可能很多读书人同意,但又说不出来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或者将这个问题升华到哲学高度:“读书之后你就会与昨日世界彻底决裂。”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朋友,也就是“身边的朋友”,多数情况下他们很难与你在一条相同的道路上共同前进。

  那些没有与你共同前进的人,和“昨日世界”一样,就会与开始读书的你渐行渐远。当昨日的朋友还沉浸在发朋友圈炫耀美食的时候,你已经开始读昆德拉了,你会看到昆德拉这样说:“朋友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的记忆;我们对他们一无所求,只是希望他们时时擦亮这面镜子,让我们可以从中看看自己。”当然,美食和读书只是两个不同的爱好,对个体而言本无区别;可是美食只能是美食,它带给你的只有感官上的刺激享受,且在饱腹之后不再去思去想,而读书却给你的精神家园里种上了更多的奇花异草,甚至带你飞上蓝天,越过大海。

  因此,你通过读书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你又上了一层楼,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没能跟你一起上楼的友友眼前还是那个熟悉的三尺世界,他能看到的,你早已尽收眼底;而你能看到的,他再也无法感同身受。虽然昆德拉说,“在真理和朋友之间,我选择朋友。”那是因为他的孤独,我们都知道文学世界里的昆德拉是孤独的。

  曾在网上看到一段话:

  “和大部分人打成一片的代价是你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自己三分钟搞定的事情,一旦有了陪伴,三十分钟可能都搞不定。而且一旦形成了讨人喜欢的形象,此后会不断有人要求你陪她做这做那。拒绝她都是相当费功夫的。所以我只保留个位数的朋友,其他人保持见个面点个头朋友圈点个赞的交情就够了,我理解有人喜欢陪伴,也希望别人尊重我喜欢独处。”

  许多人把这种喜欢独处说成“清高”“高傲”,这类形容词太多太多,“另类”“孤僻”……

  当你读书之后,发现朋友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朋友觉得你已不再与TA“心有灵犀”,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你觉得TA已经配不上你了。与其孤独寂寞,也不愿和一个没有共同话题的人在一起。

  读书越多朋友越少,余华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很可惜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朋友”大多是此类。人们为了更“体面”地活着,在周围人面前——尤其周围的朋友面前,戴上伪装的面具,过着“朋友们”觉得好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连“我是谁”都说不清楚。

  经常读书的人,都喜欢相对的清静,不时独处,他们需要用这样的时间来整理自己对世界的思想,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不想陷入人际关系的纠缠泥潭。

  董桥说,“在这世界上,人事关系和朋友交谊的相互牵引,往往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而果又生因,因复成果,以至无穷。”后面的“无穷”二字用得妙,读书人有时只想看到简单的世界,因为读书越多,世界就越复杂,简单的世界倒显得难得了。

  那么不读书,世界不再复杂,朋友也不再“越少”,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个问题我也曾想过,可惜慧根太浅弄不明白。直到读《如何读,为什么读》时看到作者如是说,“我们读书不仅因为我们不能认识够多的人,而且因为友谊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缩减或消失,容易受时间、空间、不完美的同情和家庭生活及感情生活种种不如意事情的打击。”

  朋友当然越多越好,可惜“友谊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缩减或消失”。我们读书之后,会更明白真正的友谊之可贵,会更珍惜真正的友谊之得来不易。从另一个角度看,真正的友情也不会因为读书越多而越少。

  所以说,“读书越多朋友越少”,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越少”的那种并不是真正的朋友,反而你读的越多,会发现更多的朋友,真正的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