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 LWLAG2006         时间:2019-09-11         点击量5846

  被后世誉为晚清“中兴第一臣”的曾国藩,不仅在治家教子方面被公认为能人,而且在知人识人和善于用人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知人善用,把身边的人才团结或凝聚在一起,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为实现其政治抱负而建言献策,乃至不惜献出生命。太平天国的石达开称其为“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

  曾国藩对用人之事,尤其一套独到的见解。他在“应诏陈言疏”和其著作《冰鉴》中,系统阐述了招揽人才的“访求之道,考察之法和待遇之方”。

  求人之道:

  曾国藩在复李黼堂函云:“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身,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复方存之函云:“搜求人才,采纳众议,鄙人亦颇留心,惟于广为延揽之中,略存崇实黜华之意,若不分真伪,博收杂进,则深土之士,不愿牛骥同皂;阳骄得意,而贤者反调头而去矣”。综合分析其信函所言:“访求人才之道”,既要求贤若渴,广采博收;又要分辩真伪,慎选择优。

  考察之法:

  曾国藩认为,访求人才固然要留心,而考察人才更须讲究。他说:“所谓考察之法,何也?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若使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他的意思是以“考言为主”。但又补充说:“此法不能适用于人人”。还得观其志趣、品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看他在八小时以外和什么人交往,周边的群众对他有什么反映,也就是他的工作圈、生活圈、交际圈。他在复方子白的信中说:“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人既高明。贤否智愚,所由曲矣”。对于品行的考察更有具体的标准,他说:“大抵观人之道,以朴实廉洁为质;以其质而博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对政治人才的考察,曾国藩则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二语为尺度。从其上述所言来分析,曾国藩的考察人才之法,所谓“滴水不漏”笃实可行矣。

  待遇之方:

  人才既经考察任用,其待遇之法,若何?曾国藩对次亦有独道见解。他认为“人才有高卑之别,待遇之法,亦因人而异”。他在复李悠泉信中说:“高明者好顾体面,奖之以忠,则勉而为忠,许之以廉。若是者当以吾前信之法行之,即薪水稍优,夸许稍过”;而“卑琐者本无远志,但记锱铢,驭之以严则生惮,放之稍宽者日肆”,所以,“其才高者因宜另眼看待,其才卑者因宜执法为绳”。

  曾国藩在阐述奖贤罚卑的用人之道中,一再强调:“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甚高”,所以,他又指出,为官者应有父兄爱护之意,师弟督课之风。他在日记上写道:“为督抚之道,即与师道无异,其训示属员殷殷之意”,即“与人为善”之意,也就是孔子所倡导的“诲人不倦”。综合分析,曾国藩对人才的待遇之方,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奖贤罚卑,二是循循善诱,真正做到了重奖人才,催人奋进的最终目标。

  经过多年的宦海生涯,曾国藩将其用人之道,精辟的概括为:“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毋庸置疑,曾国藩的选人用人观,其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选拔有用之才。但他的选人用人之法,在今天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和研究利用之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