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周公,不妨做刘邦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东坡竹林         时间:2019-09-12         点击量2019

  曹操曾写过一首诗,叫《短歌行》,里面有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是周公礼贤下士的故事。

  当年,周公派儿子伯禽去鲁国任职的时候,对他说:“你老爸我虽然地位尊贵,德高望重,但我从来都是礼贤下士,比如我正在家里洗头,一听说有人来找我,就赶紧把头发握起来去见他,有时候洗一次头要洗三次才能洗完;还比如我正在吃饭,一听说有人来提意见,我就赶紧把嘴里的饭吐出来,去听听他想说什么,有时候吃一次饭也要被打断三次。即使是这样,我还经常担心错过了哪位贤士。所以,你去了鲁国,千万不要轻慢别人。”

  这就是“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由来,从此也就成了历代君王礼贤下士的基本要求,如果有贤士来了,你仍然在若无其事地洗你的头,吃你的饭,那你就离完蛋不远了。

  不过,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人,不管来个多大的贤士,他都该干吗干吗,脾气上来了还呛你一顿,但仍然有一大帮人愿意为他效力。这个人就是刘邦。

  有一次,大名士郦食其久闻刘邦是个明主,就放下身份,亲自跑去想跟他谈谈,可到了大帐一看,差点儿没把他气死。

  原来,刘邦当时正躺在床上洗脚,旁边还有两个大美女伺候着,要多腐败有多腐败。更可气的是,见了大名士郦食其,这小子竟然丝毫不理,仍然在那心安理得地洗他的脚。

  郦食其也不是好惹的,当即破口大骂。刘邦流氓出身,更是不管那一套,立刻就跟他对上了。不过骂着骂着,刘邦品出点味道来了,眼前这位老先生虽然脾气大了点儿,但说的话还是很有见地的,于是整理好衣服,又让人把洗脚盆端了出去,郑重地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座。

  这时郦食其也回过神来了,眼前这小子虽然无礼,但还算识货,更难得的是懂得知错就改,从善如流,也算是明君,得了,我就不计较那些礼节了。

  就这样,郦食其跟刘邦不骂不相识,成了刘邦手下的大谋士,建功无数,最后还为刘邦献出了生命。

  跟周公的“一沐三捉发”相比,刘邦的洗脚加骂人,实在有点不堪入目,但心高气傲的郦食其仍然甘愿舍身辅佐,正是看中了刘邦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可别小看了“知错就改”,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尤其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想让他认错都难,改错就更难如上青天了。历朝历代,因大人物拒绝认错、改错而造成的大灾难、大浩劫,实在罄竹难书!然而,刘邦在这方面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只要你说的对,我就听你的,至于丢不丢面子之类的,跟他没关系。再看他的老对头项羽,自始至终都不肯认错,直到穷途末路了,还在那儿叫嚣“天亡我,非战之罪”,其境界高下立判。

  除了洗脚,刘邦还有一个“无礼”的例子,也跟郦食其有点关系。

  公元前204年,郦食其给刘邦提了个建议,说您应该把当年六国的后代都封王,这样他们就会对您感恩戴德,共同抗击项羽。

  刘邦向来对分封很有兴趣,就点头同意了,并让郦食其立刻去办。

  过了一会儿,刘邦正在家里吃饭,张良急火火地从外面跑了进来。要知道,张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著称,没有火烧眉毛的大事,是不会急成这样的。但刘邦不在乎,什么“一饭三吐哺”,身体就是这么糟蹋坏的,还是慢条斯理地吃我的饭要紧。

  张良知道他的性格,也没在乎,直接拿起旁边的筷子,给他一条一条地分析,为什么不能分封六国的后代,等分析到第八条的时候,刘邦一下把嘴里的饭喷了出来,叫道:“来人!赶快去把郦食其追回来!”

  这就是“刘邦喷饭”的故事,跟“刘邦洗脚”一起,完成了对周公的颠覆。

  刘邦的“无礼”,向来为士人们所不齿,但士人们又对他认错、改错的态度向往之至,因为满足了士人们“帝者师”的虚荣心理。而且,只要他认可了你,就会真心诚意地重用你、重赏你,这对“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反观另一面的项羽,在“礼”上要甩刘邦好几条街,毕竟是楚国世家出身,从小就注重这些东西,连后来离开他的韩信、陈平都夸他“恭敬慈爱”、“恭敬爱人”。甚至普通的士兵都能感受到他的“仁爱”,比如你生病了,他会带着礼物去看你,你衣服单薄了,他会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披在你身上,简直就是一位高大全的模范君主,如果那时候有民主投票的话,项羽肯定会以压倒性的优势打败刘邦。

  但项羽失败的地方也恰恰在这里,他太过看重这些小恩小惠式的“礼”,却不懂得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比如陈平、韩信这一文一武两位大天才,在项羽手下得到的只是小恩小惠,却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只能一走了之。

  礼节固然重要,但成大事者,看重的往往是比礼节更重要的东西。当一个人过于注重礼节,甚至以“周公吐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那这个人肯定会错过很多东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