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苏轼之“仁”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亦清晨         时间:2019-12-03         点击量3372

  痴迷于苏轼,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豪放绝妙,在文坛首屈一指。更多的,是对他人品的钦佩!
  纵观苏轼的一生,给我感慨最深的,就是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流落蛮荒,他始终豁达乐观,不曾丢弃那颗善良仁爱之心。并用这颗心,去温暖、帮助别人。
  睿智的他,早就洞察到王安石变法的弊端,看到“青苗法”给平民百姓带来的伤害。五谷丰登的年景,老百姓却因为交不起朝廷强制摊派的贷款,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甚至锒铛入狱。只得卖儿卖女,或者逃往深山。他痛心疾首,拼力为百姓振臂高呼,上书朝廷请皇帝停止新法,与新政党据理力争,毫不妥协。因此得罪了新党,为之后的屡遭贬谪埋下了祸端。
  他出任杭州的时候,见因为海潮携带大量淤泥,河道堵塞,致使当地百姓出行困难。加上海盐的污染,百姓少有淡水可饮。他通过仔细研究考察,修渠筑堤,疏通河道。同时整治西湖环境,引出西湖的淡水,解决了百姓的吃水问题。只因他这一仁爱的决策,才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湖,让西湖的美得以闻名于世。
  他在密州的时候,见当地百姓就医困难。就利用自己对医学的研究,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且常见的、实用的、造价不太高的药方,令人用大字报的形式,张贴出去,好让无钱看病的百姓自己对症抓药。后来,还自己出资捐助,在杭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使百姓就医能更方便。
  特别是在他被贬黄州的时候,做过一件非常功德无量的善事。他发现当地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那就是村民因为贫困,都照例只生养二男一女,多了就扼杀掉。尤其是女孩,被扼杀的更多,造成女少男多的局面。初生的孩子多被按于冷水盆中,咿嘤良久,又一时不得死,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苏轼很痛心,上书给当时的鄂州太守,请他设法救那些尚未看一眼人世的可怜孩子。同时,他向富人募捐,自己也捐了一些钱,成立了一个慈善机构“救儿会”,使很多婴儿免于胎死腹中,或者被扼杀的命运,开创了现在慈善机构的前身。
  仁心换人心,像他这样一个善良仁慈的人,所到之处倍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欢迎,不是没理由的。当他遇赦北归,走水路进京。沿途总有无数的百姓聚集在岸边,发自真心的欢迎和目送他。场面热烈震撼,让人为之动容。
  当然,胸怀仁爱的苏轼,不仅关心百姓疾苦,也怜悯牛羊牲畜。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却怀有佛一般慈悲怜悯之心。
  在他做翰林学士的那段时间里,晚上在宫中当差,闲得无聊,常会写一些诗词文章,或者会写一些字条传达公事。当时,有很多人崇拜他的人,热衷于收藏他的诗文和手迹。其中有个狡黠的人,暗地里和苏轼的身边的人打好关系,请他把那些字条收集给自己。每得一张字条,就会给那个人十斤羊肉。时间长了,这件事就被苏轼知道了。从此,轻易不肯再写字条,有事情只是口头回复。他身边的人再三请求,他说:“告诉那个人,今日禁屠。”他并不是吝啬自己的墨宝,而是不想为此徒增杀戮。
  在他被贬海南的时候,发现当地居民非常迷信,有病不请大夫治病,反而去请术士。术士治病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庙中祷告,杀牛祭神。当地并没有牛,都是从大陆运过去的。客商用船载牛渡海,一个船上能挤百余头。遇到海上天气不好,被风浪延误了时间,牛往往倚靠在一起哀鸣出涕,因饥渴而死者无数。苏轼的怜悯之心又开始翻涌,他曾在一段文字里说过,黎人用当地盛产的“沉水香”换牛,得到牛之后就杀掉祭神,无一幸免。而中国人得到“沉水香”之后,用来供在佛前。这和烧牛肉有什么区别?怎么能得到福报?苏轼想设法改变这一情况,不知道最后是否有效,但他到底曾尽力为那些牛儿们奔走疾呼过。
  透过厚重的史书遥望,苏轼的文采和人品皆首屈一指,值得我们敬佩!而他那些仁爱黎民百姓的佳话,更是广为世人传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