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妖猫传》中走来的李白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莹莹子期         时间:2020-01-16         点击量4674

神交李白很久了,算起来从牙牙学语就开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母亲教的。至于本人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学生时期接触最多的就是李白的诗了:《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或者是《黄鹤楼孟浩然之广陵》,那时对与李白的诗并不能领会其深意,老师让背诵便背了。抱着书一句一句的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是谁?老师说李白是唐代的诗仙,诗仙?写诗还能成仙?哈哈哈,老师抚掌大笑,当然可以,不但有诗仙,还有诗圣,还有诗杰,诗魔,还有诗鬼……

恍然大悟以后我又问老师,那汪伦又是谁?汪伦是李白的好友,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好酒便欣然应邀而至,到了才发现并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这些是我后来得知的。我为李白的洒脱而倾倒,也为汪伦的豪爽而快意。这样的友情千尺的桃花潭水也比不得了,人生有这一知己夫复何求?

从那时起就想有一日我也可以封为诗什么什么的。可惜我悟性太差一直没有如愿。

在中国不论大人孩子都会两句李白的诗,可见其影响深远。李白的诗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李白好酒,所以才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由来。性格洒脱,爽朗大方,不拘小节的李白。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但是我真正认识李白是从《妖猫传》里开始的。故事取材与日本著名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改编而来,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不可谓不精彩,背景美艳绝伦,气势宏大。美景如画,令人震撼。故事也好,人物也罢,其中李白的出场并不多,在众多人物中惊鸿一瞥,那是在极乐之宴中的一个场景:李白的扮演者辛柏青仓促间接了这个角色,心怀忐忑。及至装扮好衣服,揽镜自照忽然有了感觉,于是一个神采飞扬的李白诞生了,半仰在酒池边枕着神龟的李白让高力士脱靴后,以酒研磨,在高力士背上写下那首著名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电影中李白边吟边写,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状态中,当吟诵出“会向瑶台月下逢”这一句时,两行热泪涌出。他掷了笔,依旧睡去。娘娘玉环亲自来道谢,他却说:我写的不是娘娘。尽管一边的高力士拼命遮掩,但李白执意不肯承认。娘娘并没有责怪他,她擦肩而过缓缓地说: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我相信那一刻娘娘说的是真话。李白是刻在大唐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看着美人离去的背影,李白怅然若失。他写的的确不是对美人的向往,而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是那种难以表述的浪漫情怀的极致展现。

只这一瞥我认定了现实中的李白一定是这个样子。有点癫狂有点迷乱的大才子。辛柏青演得太好,感觉抓得太准,这个人物颠覆了以往教科书中穿着长衫书生气的李白,恢复了恣意洒脱的本性。从那一刻开始我才真正认识了李白,一个不畏权贵、才华横溢,内心敏感却又落寞的诗人。也许诗人内心都是两面吧,他们有柔情的一面也有倔强的一面,他们一面是冰一面是火,他们期待被人理解却又不甘流俗。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是这样形容李白的。明朝集文学,思想,戏曲与一身的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有云:相传开元盛世,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之时,万国来朝,北方的渤海国欲进兵中原,不知成败胜算如何,特进战表,看看大唐王朝怎样反应。满朝无人可识,幸贺知章荐李白,当庭宣读如流。
天宝初年太白进宫,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这样的礼遇可谓如获至宝,但仅仅三年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其中不免有太白对朝中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外。还有小人的嫉妒和诋毁,这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清高一世的李白怎能趋炎附势。世间的万物不过都是身外之物,在李白心目中排第一的永远是诗和远方。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轻财好施,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在李白的身上,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他敢于反对封建秩序,不畏强权的游侠思想。

看透尘世,识得他的除了酒还有谁呢?他把平生所有抱负都寄托在小小的酒樽里,所以才有那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其中又有几多心酸,几多无奈,几多失意,几多抱负,几多安慰,几多洒脱……看得透的,看不透的都在这小小的酒杯里了。

说到李白就不能不说杜甫,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们两人交相辉映,一个如太阳,一个如月光。照耀了大唐整个盛世。历史上杜甫对李白敬重之情颇多,有人说杜甫是李白的粉丝,郭沫若曾经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褒李贬杜,但二人在文采上各有千秋。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不分彼此。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如果李白是如巨星一般的存在,那么杜甫则是一颗颇具潜力的冉冉升起的新星。李白与杜甫友谊真挚而笃厚。虽然两人见面不多,但彼此欣赏。李白过世之后杜甫思念不已写了《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老年的杜甫更深刻地了解李白,他是懂他的,同样的怀才不遇。同样忧国忧民情怀,只是付错了人生,空留满腔热忱。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李白的脚步从盛唐走到了现代,又从现代走到了盛唐,无论历史怎样变迁,无论时空多么遥远,无论天涯海角,我们依旧追随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未曾懈怠也不敢忘却。你听,校园里的读书声,你听老人谆谆的教导,你看书本里他们的诗作。李白穿越了前年时光披着五彩羽衣走来了,他的脚步依然自信,笃定,从容依旧。那个狂放不羁的才子,踏着岁月的清辉的才子依旧光彩照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