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问与作人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2020-01-23         点击量2688

《论语·学而》在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一生都在做学问。

可这里的学问与知识,是有区别的。学问,是做人的道理,而非书本知识,文章好是他的文学好;知识多,是他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就是老百姓说的活明白了,他作人好,做事好,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有子夏的话为证: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这段话,没有涉及到书本知识,都是讲作人做事。看见贤人仰慕,态度恭谨,侍奉父母竭尽自己的能力,量力而为,尽管没让父母过上最好的生活,但是有其心意,情感是真的,就不能说人家不孝。侍奉君主、与人交往要竭尽全力,言而有信,如果做到这一点,虽然,他没有多少文化,甚至没读过一天书,我也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

做一个好人,是学习的前提。立德在立言之前。在知识与道德之间,孔子提倡道德的锤炼。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在外面对朋友、百姓友爱,做人谨慎守信,胸怀博大,能够爱人,爱天下,再亲近道德高尚的人,与之为友。如果做到这些,还有剩余的精力,则可以“学文”,学的内容,则可以根据个人爱好,爱写诗的做诗人,爱书法的做书法家,爱音乐的做音乐家等等,全凭兴趣、志向,自由选择了。

孔子的这番理论不断被后世的事件验证。提到西汉的杨雄,就想到他曾与篡汉的王莽沆瀣一气,他做的优美辞赋与学术思想则黯淡无光;提到宋朝的蔡京,人们头脑中第一印象就是乱纪朝纲的奸贼,忽视他在书法上的杰出。如果不是道德有亏,他们二人的才华怎能被先入为主的劣迹抹杀,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

懂得这样的道理,我们就该提升自己的修养。本章提到的途径与方法是:“君子务本”,这个本是作人的根本,人生的建立与内心的修养;君子要“三省吾身”:替人办事是不是忠实?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言而有信?老师教的道理,我真正去实践没有?每日的省察,自身得到进步,这是修身的学问。

做学问,不光服务自身,更要造福社会。隐士与忠臣贤相一样值得我们尊重与效仿。而学问的外用,本章体现的是领导之德。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作为领导者,是否对每一件事都认真对待,对说出的话一定兑现?是否节俭,关爱百姓?用人是否在时间上恰到好处。子禽也曾问过子贡:我们的老师到了一个国家。都要打听人家的政治,他是要求官还是要给人家什么意见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可不是像你们想的那样,对于一件事情总把人推开,自己抢过来干的,他是实在推不开了,才勉强出来自己做的。假如你认为老师求官做,也恐怕与一般人求功名的方式是不同吧?

美好的品德,也不是多多益善,是要用“礼”来调和:过犹不及,矫枉过正都是不行的,比如提到一个人的礼貌,少礼为粗鲁,多礼又有拍马屁之嫌,取两者居中为好。礼,便是不过度。这个道理,大事小事都适用:“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所有的准备都是帮助你了解自己,懂得别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就是这样,总怪别人不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理解别人,就不去考虑了。那些渴望理解的怨天尤人者,学习到此,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个真正的君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