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云之飞扬         时间:2020-08-21         点击量2090

世人都说聪明好,唯有显摆忘不了。聪明的孩子,多是别人家的娃,在高考指挥棒下,熠熠生辉,世人称慕。当下高考季,随着分数陆续放出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高下自判。

愚笨的孩子,考得跌跌撞撞,能不能过线,都很难说。孩子资质禀赋一般,此时是最难熬的。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当年是不是也经历了如此难熬的光景?史料里没有记载。但如今,在世人的眼光下,他常被冠以笨拙之名,天资多不敢恭维。

梳理一下他的履历,成绩单却是相当惊艳。道光十八年,1838年那年的会试,曾国藩刚刚27岁,一举中了进士,不算早慧, 也不算大器晚成。其后的十年,他掀起了人生的第一段高潮,十年连跳十级,这在古代官场上,当是一份相当显赫的运道。一个人连升三级,都要锣鼓喧天,庆贺一番,这十级还不要眼红一大片?

曾国藩给人的印象,显然不是天赋异禀之人。一个最为现实的理由,他愚拙的一面,是慧通的自己装点的,套了一层“大智若愚”的马甲,然后悄悄置在放大镜下。从众心理的世人,一时蒙蔽,就这样无限地放大他的愚笨。

如此人生大格局,曾国藩做得得心应手。想想江湖上多反其道而行之,明明天资一般,却欲盖弥彰,生怕没人知晓。非得穿上个无所不能的马甲,到处显摆,就像毛姆笔下的“万事通先生”。

自小熟读《道德经》,乃至倒背如流的曾国藩,浸淫其间,运用自如,乃至运用之妙,也就不足为奇。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里言简意赅的几个字,莫非读进了曾国藩的内心,也让世事洞明的他考量起自己,一种别样的人生姿态悄悄塑形。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历史是本大书,饱读经书的他,一直被后人视为一代大儒,《菜根谭》的这段,自然熟悉不过。

在晚清这艘半沉半倾的破船上,历经人生风雨的曾国藩,顺境时着意不张扬,逆境时反而坚毅不沉沦。他自己深有感悟道,“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反之,则人之意也消”。历经《官场现形记》般的晚清世相,沉潜日思的他明白:做人的至上境界,莫过于“抱朴守拙”,这才是方得始终的根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往往反戗其害,不如守着本心,不靠精明行事,质朴自然,才是最好的人生盾牌。

不是有句古话?小心驶得万年船。大智慧之人,看似波澜不兴,其实是口深潭,静水流深。曾国藩如是,践行中一直深谙其道。

后世莫衷一是的曾国藩,“笨”是他的显赫标签。

天资“愚笨”,无人不知。梁上君子戏弄孩童曾国藩的故事,几乎到了无人不晓的地步,始作俑者如今难溯其源,但推波助澜的非郦波教授莫属,他在央视“百家讲坛”开坛第一讲,就是从《谁来拯救笨小孩》发端的。“笨小孩”曾国藩,从此深深烙在了普罗大众的心中,恐怕一时半会翻不了身。

二笨乃“读书不二”。曾国藩自语:“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读书时,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训言,曾国藩为自己总结为“读书不二”。他执念其中,一辈子坚守,别人说其愚笨,也多不以为意,将读书时的守拙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固执地认为,读书其一,在于贵专,“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读书其二,在于贵精,忌讳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只求个大概,“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耳。”读书其三,在于耐心,他的笨拙之法无不用之极,“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读书不二”,是曾国藩大智若愚的精到之处,不过我等鲁钝之人窃用之,倒是刚刚好,日常更是奉为圭臬。这种读书法,看似拙劣无边,没啥长进,但某日蓦然回首,还是有一寸的收获,让自己兴奋了好一阵子。水滴石穿的久久为功,让我对“读书不二”之法,信而不疑。

“打呆仗”,是后世最为诟病的地方。作为一介大儒,他的内在修为极高,晚辈学生云集。统帅三军,带兵打仗的曾国藩,推崇之人却少之又少,他的兵法,看起来没啥机巧,他自己曾总结为:“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战场上是讲究谋术的地方,战略战术必不可少。古人的大千智慧,想必他也深读潜学过。一直不明白,饱学之士曾国藩,面对林林总总的,诸如《孙子兵法》、《三国志》、《战国策》这些兵家法典,如何无动于衷?

他与太平军作战多年,几乎未见什么以奇制胜、以谋巧夺的战例。湘军攻打太平军重镇,诸如陷九江,攻安庆,只有一个路数,没啥变法之道。最为典型的,攻打太平天国首府南京,还是一根筋,围城。将全城围住,把敌军困在里面,打呆仗,打持久战,其他将领在边上看得干着急,蠢蠢欲动,特别是他的那个急性子九弟曾国荃,怒而不敢言。曾国藩呢?稳坐中军帐,下棋饮酒,清淡览书,依旧是围而不攻。

一旦择机而攻,就是一剑封喉,一举将大清的心头大患太平天国,端了窝,抄了老巢。

不按常理出牌的曾国藩,世事洞明之时,行人情练达大文章。他的独树一帜,在异族一手遮天的大清王朝,成就了人生的荣耀时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