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读什么书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lvhq018         时间:2020-12-31         点击量2302

在台湾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钱穆先生成为当然的旗手。钱穆先生是公认的国学大师,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钱穆与胡适,一个传统文化的殉道者,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竟因观点不同,反目成仇。而另一个新文化运动的代表钱玄同,却是钱穆的本家(二人同是吴越武肃王钱镠之后)——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我们生活中盘根交错,打断骨头连着筋,兄弟阋于墙而已,祖宗还得认。

既然要文化自信,就要有点文化,起码要有一些传统文化的底子,一点传统文化的知识也没有,你也自信不起来,即便强行自信,也只能是盲目自信。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就要看书,那么,应该看什么书呢?中华书库,浩如烟海,如果不是精挑细选,看是看不过来的。况且,其中良莠不齐者,难以分辨,伪传统文化者,混淆视听,我们是断了传承的人,又哪有挑选的能力呢?听听大师的建议才是不错的选择。不过现今国学很热,冒充的大师多如牛毛,该听谁的呢?以我之见,该听钱穆老先生的。原因有四:一是钱穆先生终身致力于国学研究,博览群书,造诣深厚,具有精挑细选的能力;二是钱穆先生吸吮大陆,旅居香港,叶落台湾,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客观的认识,感受全面,既能深入其中,也能跳出中国与其他文化比较优劣;三是钱穆先生作为台湾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旗手,经历过复兴之路,而且还特别在台湾提出复兴传统文化倡议一年后,专门认真推荐过传统文化应知应会的书;四是钱穆先生一生从事史学、国学的教育工作,他懂得深入浅出的教育理念。

钱穆先生推荐的书共9本。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得了这几部书的好处,所以到今天,还能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也可有光荣。”而他推荐的条件是,首先要通俗易懂,不能太大太专门,其次是中国人一直在读的,这才具有普遍性和历史验证性,第三是具有传统性,“要使今天我们有一口气通到上面中国古人身上去”。这些书我有幸全部读过,有些读过多遍,知道钱穆先生所言不虚且诚挚。现把这些书加上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以一个低层次的读者身份佐证钱穆字字珠玑。

不出你意外,第1本是《论语》。它上榜的理由是,《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纲,而且在打倒孔家店以前,中国人人人必读,读了两千多年。第2本是《孟子》,因为它是对《论语》的最好的注释。第3本是《大学》,第4本是《中庸》。这4本书宋朝以后合起来叫“四书”,是学生必读的书。而朱熹还专门给出了读“四书”的顺序,先读《大学》,以建立做人做学问的大格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然后通过读《论语》《孟子》学习如何做,最后读《中庸》,因为《中庸》最深奥,它把儒家的修、行上升到哲学高度。《大学》不到2000字,《论语》13700多字,《孟子》最长,也不过34000多字,《中庸》3500多字,四本书加起来总计53700多字,一本中篇小说而已。关键是易懂,有些地方读不懂也没关系,懂多少算多少,反正大致是个“仁”字掰开了揉碎了讲。你了解了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就算输入了传统文化的血液,又不是做学问,何必拘泥于一事一字?

第5本是《老子》,也叫《道德经》。这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最重要的支脉,你光了解黄河还不行,还得了解长江,这才算把握了中国江河的主脉。儒家讲人与人的和谐,道家讲人与自然的和谐。既然讲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经》要告诉我们天地人合一,天自身的和谐、地自身的和谐不需要讲,它们的纪律性很强,从不犯规,只有人心思灵活,不好驾驭,所以需要教化,牵扯人的自身协调(养生使之顺其自然)的教化物,就是钱穆推荐的第6本书《庄子》(《南华经》)。老庄道学是一体化的,所以要了解道学,就必须《道德经》与《南华经》同读。《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共8万余字,而钱穆先生只推荐读由庄子本人写的内篇7篇,则只有17000多字。《道德经》总计5000余字。

至此,就牵扯出业已中国化的宗教——佛教。佛教的本源在印度。这恰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力量,就像原产于南美洲的马铃薯在中国大地优化而盛产一样,佛教经过两千多年在中国的融合,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这里有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本身的融合作用,也有两千年来对于佛教的有组织的推行的贡献。你认为它是消化吸收也行,是移植栽培也好,反正它已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与儒教、道教一起,是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足。要完整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样貌,就应该读一读中国化的佛教的书。我们从《西游记》里知道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事实也是如此,取经译经学经的,并不止唐僧一个,历朝历代不乏其人,光是政府组织的取经译经团体,翻译的佛经就可谓汗牛充栋,我们到底应该从哪里下手、读哪些佛经呢?各种佛经数量繁杂,加之佛经深奥难懂(毕竟是异国之物,物象难合),选择之难可想而知。幸亏有钱穆先生推荐,这就是第7本书《坛经》。他推荐的理由是,《坛经》是佛教在中国分化而成的禅宗的经典,而且是由六祖慧能口述的大白话,六祖慧能不识字,他说的话自然不必深奥,普通人对字面的意思一读就懂,当然,至于觉悟,那要靠个人的机缘了。但以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我们来说,读懂字面意思就够了。《六祖坛经》因为版本不同,字数也不尽相同,总之是15000字上下。

以上7本书是儒释道的基础。那么有读者一定会问,既然如此,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是格格不入的三足鼎立态势呢?这显然与我们的日常感觉并不吻合。我们日常感觉到的,是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是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像大海一样,是包容并蓄的,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极其伟大之处。事实上,聪明的老祖宗不可能让儒释道各自为政,早有古人如你想象的一样,试图将儒释道三教总揽,归于统一的传统文化体系。就像中国的亭台楼阁,不管几根柱子,最后都要收束在一个“人字顶”之下,这个“顶”就是统一。谁统一得最好呢?是朱熹。他又是怎么统一的呢?这样的大智慧,这样的大魄力,这样的大手笔,有谁不想探究一二呢?于是钱穆推荐第8本书《近思录》。这本书,用朱熹自己的话说:“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以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同编者吕祖谦这样阐述编辑《近思录》的目的:“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庶几不失纂集之指。若乃厌卑近而骛高远,躐等凌节,流于空虚,迄无所依据,则岂所谓‘近思’者耶?”大致是,因感觉中华书库浩大无涯,恐初学者无从入门,朱熹、吕祖谦二人将“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关于理学的主要观点共622条分体系汇编,以期读者快速入门,循序渐进。

如果说,“北宋五子”所书所著已经是中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提炼出精髓,那么,《近思录》则是再次在精髓中萃取出的精华,是由北宋理学引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凝聚成36000多字的总纲领。之后,王阳明再次集大成,凝练出一部65000多字的《传习录》,用大白话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这恰是钱穆先生推荐的第9本书。《传习录》是一部传统文化的总门,我们且不论其万宗归于一“心”的说教是否合于你的心,但王阳明以大白话的方式用一根“知行合一”的主线将儒释道三论融合和概括,就是极具“仁智勇”的,他身体力行树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对于个人的功用。《传习录》独特的问答方式,更是体现了几千年中国的教化模式,师者谆谆,学者孜孜,其乐融融。那些问题,问出了你的疑惑,那些回答,也一定能使你释然。

以上9本书,《传习录》最长,也不过6万多字,最短的《大学》,只不过是一篇短文。9本书加起来也就11万多字,一本余华的《活着》而已。但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实质,远非《活着》可以比拟,因为它回答了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读上十遍,也并花不了多少时间。

如果你觉得不过瘾,还有两本书可以读一读,以求更全面。读者千万不要认为我是附骥攀鳞,因为实在是觉得钱穆先生所列9本书没有将自己所想道尽,也实在觉得应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告知朋友。至于你喜不喜欢,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一本是《周易》。我建议读汇集《易经》和《易传》为一体的版本,卦辞爻辞通读,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全看,总共也就1万多字。这是世界最早的辩证法了,读《周易》,能勾起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统统都不算什么了,我们中国人之所以做人做得这么好,是因为三千年前就懂得辩证地看问题了。它是中国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思想体系、文化体系形成的总源头。“周”是周期,“易”变通,1万多字,把宇宙、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处境和融洽说得明明白白。孔子感慨:“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爱因斯坦直言:《周易》是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读《周易》,能让我们更明白我们民族独特的做人做事方式。即使这些你不感兴趣,也能通过读《周易》,了解中国诸多成语的来历。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周易》贡献的成语竟达150多个,而且许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风云际会、反目成仇、洗心革面、各得其所、厚德载物、亢龙有悔、乐天知命、履霜坚冰、内柔外刚、否极泰来、裒多益寡、物极必反、自强不息……就算是学习成语,也应该读一读《周易》,会有一种突然发现久别的朋友就藏在某处的惊喜,而且因为对成语含义的熟悉,会帮助你理解经文的内涵,反过来,对经文的理解,又会加深你对成语的认识。另外,《周易》内涵,也是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纽带,《近思录》里不乏直接分析卦象的内容,不读不足以领会儒释道融合的脉络和逻辑关系。

第二本是《金刚经》。推荐《金刚经》,实是因为钱穆推荐了《坛经》,而六祖慧能实是因为听见《金刚经》中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的,《坛经》寻祖,当属《金刚经》,用佛祖自己的话说,《金刚经》是万经之王,一切佛法皆由此出,可见其在中国佛教经典中的作用,怕是相当于《论语》在儒教中的地位了。读不出什么也没什么,就当净心了。万一被其中一句打动,难不保再出一个慧能。再有,为了《金刚经》的翻译,竟然引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鸠摩罗什被掠、旅居长达16年后,才在后秦长安完成译经工作。读《金刚经》,我就推荐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是说其他5种译本(包括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好,实乃因为鸠摩罗什所译最艰难,也最早,5000多字,字字心血与磨砺。

我之所以敢接大师之后再加以推荐,一方面因为小人物不怕狗尾续貂,另一方面也是抒己所喜,不吐不快。高人敢舍,钱穆先生敢在卷帙浩繁的中华书库中大刀阔斧地裁枝剪叶,选出9本主干,是有大气魄、大责任、大智慧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做后盾的。如我这样的小人物,决然不敢言舍,只敢增加一些,因为无伤大雅。即使推荐错了也无妨,还有“我喜欢”做托词。但我真是想在精神层面上做一些“赠与”的事情,期翼一些精神上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回馈,也不是不可能。

风气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已经没有那种围坐讲习、辩论探讨的书院气氛了,群体的学习氛围对我们很陌生了,大家都在追求物质的享受,对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修行甚至是排斥的,但这恰恰是我们迷茫的原因。我们何不从自己的追求当中分出一点点精力,哪怕是向众人推荐你喜欢的一两本书,以求精神上的一丝慰藉呢?自己先在精神上得到一些欣喜,赠与别人,让别人也得到一些欣喜,一小群人的小欣喜,慢慢转变成一大群人的小欣喜,用一大群人的小欣喜,带来生活方式的小转变,进而以生活方式的小转变带来社会风气的转变,乃至实现国家风气的转变呢?什么也改变不了也无所谓,多读几本书,权当做修心了。套用《周易》里的一句话: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总是应当变一变,否则,物质的生活太沉闷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