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何足道哉         时间:2021-03-22         点击量2547

时令已是阳春三月,阳光虽然渐渐温暖,覆盖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雪,依然坚硬如铁光滑如冰,覆盖在山巅原野,不肯消融。

风依旧料峭,草木依旧萧疏,冬天的寒冷,尚未远去。

轻踩一地积雪,转过一个曲折的小径,远处,是一带寒树。树梢间笼着若有若无的青烟,萧索、冷峻。银杏树枯枝上,挂着几把尚未坠落的折扇,枯黄,僵硬。染着一秋一冬的风霜,揺着秋去冬来的岁月,在风中飒飒有声。几棵榆树,几棵梧桐,几棵槐树,萧枝老干,间或几片零星的枯叶,一样睡在寒风里,做着冰雪梦。

穿过寒林,是一座白墙黛瓦的园子。委婉的宫墙,上面覆盖灰色鸳鸯瓦。圆形的拱门,门楣上面隶书“梅园”二字。

想来,这便是梅园了。

几株老梅散落园中,铁杆虬枝,精神抖擞地围拱着嶙峋的山石,和山石上面的“梅亭”。梅树与外面那些树木不同,虽然枝干粗粝冰冷,却已经从寒冷中走出来。坚硬的枝干上面,绽出一个个红的白的花骨朵,那么柔美、那么温婉。

这是一个带状公园,临一条古老阴河,委委婉婉迤逦而来。十几公里的寒山瘦水冰天雪地,十几公里的衰草寒树。唯有这小小的梅园,梅园里面几株梅树,在寒山瘦水冰天雪地里,独自开花了。

梅,成了北方植物中的一个另类。你沉睡,我独自嫣然。不与百花争艳,不与万物争宠。“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进一步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于是,我想起了“不争”这个词。

陆游诗词里面,说梅不去争。不争风,不争雨,不争花时,不去与百花争夺姹紫嫣红,不去争夺人们的宠爱。甘愿孤独寂寞,甘愿零落成泥,唯一不可改变的是那份处子的花香。这是一种孤独孤傲的不争。梅,也是不争。不但不争,而且还要去奉献,“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这是诗人眼里的梅花,是诗人心中不争的境界。

同样是“不争”。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相比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境界,又差了一个层次。

不争的境界是有高下之分的。

《老子想尔注》中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这里“圣人不与俗人争”的“不争”,与陆游《卜算子•咏梅》里面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意境是相类似的,有一种清高与孤傲的意味在。所谓“不争”是不屑于去争。是一种“圣人”不与“俗人”去争的境界。那么,圣人与圣人,俗人与俗人之间,还去不去争呢?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则显得平和多了。在一个角落,独自开放,不为光彩,不为赞叹,只是为了守护那一份初衷。这也是一种“不争”。静悄悄地生长,静悄悄地绽放,静悄悄地凋落,独守一份安然自得,独守一份心灵的宁静。这样的境界还是值得赞赏的。

佛家学说有这样的观点: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

佛学博大精深,不去专门研究,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只是略懂皮毛而已。即便如此,还是感觉到佛学里面“不争”的奥妙之处。“慈悲”在佛教的意思是给众生快乐,将众生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我们可以理解为“悲悯”。既然慈悲就是给众生快乐,将众生从苦难中拔救出来,自然就是“不争”。功名利禄不去争,爱恨情仇也不去争;进也不争,退也不争;凡事该争的不去争。那么,如何不快乐呢?所以,佛又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放下,就是不争。凡事都去争夺,又如何能够放下?正所谓进一步风起云涌,退一步海阔天空。诸事不去争了,则身处山巅也不过是云淡风轻,闻高深流水有清音,览山岚叠嶂有翠色。不争才能不去“辩”,也才能不去“闻”。这就是清静,也是智慧,更是境界。

功名利禄也好,爱恨情仇也罢,看淡了,看穿了,不过身外之物,不过过眼烟云。争来争去不过是烦恼萦怀,满身疲惫,得到的是什么呢?不争了,统统放下,轻松与宁静就会归来。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就是一个心静,心安吗?

所以,佛又说:不争才能得到。

不争,并非懦弱。不争,也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一种人生成熟的练达,是一种处事的智慧,一种精神境界。

看那沉甸甸的谷穗,看那籽粒饱满的向日葵,将头低低垂下,不再去争。不与风争,不与雨争,不与花朵争,不与一草一木争,因为已经饱满,何须去争。

那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流水不与山石争雄伟,才会恣肆汪洋,才会做到山高水长。

白云不与蓝天争高远,才会悠然飘逸,才能达到聚散随心。

所以《道德经》里面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一条:闲侃红包印象
下一条:不必求“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