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团队(二)
  •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管理团队专辑 > 管理团队(二)
我的反省
文章来源中财生生资本     作者夏赵良     日期2017-01-17     点击量2183

  圣诞已过,元旦将至,2016悄然而逝。

  年终岁尾,我们总要盘点一下这一年的收成得失,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这一年,我们立幡旗、拉队伍、建规制、练兵勇,雄赳赳气昂昂,开赴大战场。

  此刻,我们立马横枪,回望来时路。只见身后丘陵沟壑、草木稀松,一条新路蜿蜒曲折、踪迹迷离。——那是我们的行军路。

  我们带着虔诚与敬畏之心,投身资本战场,凭借集团强大的军力荫护,我们从容进退、厉兵秣马,我们独立独见、砥砺前行,我们不媚俗套、自成一家,我们情怀高远、志在千里。

  这一年,我们在探索中前行、在磨练中成长、在迷茫中奋进、在高压下蜕变,我们行程几十万公里、考察了数百家企业、收获了几百份报告,我们建立了完整的考核体系并不断修改完善、我们强化了管理体系和层级制度、我们创设了基础薪资分级计分考核办法、我们建立了差异化的项目评审机制……我们还有很多创造性成果。

  相较于团队的进步和成绩,反观自我,各种问题和不足越发明显,现反省如下:

  1、勤奋不足。

  投资是个沙里淘金的工作,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判断能力、辨识能力,还要拥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才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只有看过大量的项目,才能分辨项目优劣,建立自己的项目评价体系。回顾这一年来,甲科只看过52个项目,包括交叉验证在内的实际考察数量也不足90个,离公司的要求还差的很远。

  2、理念僵化。

  公司一再强调,我们现阶段关注的重点还是稳扎稳打,但我个人仍然热衷于高成长新兴行业,项目大多集中在VC前期阶段,不符合公司既定的投资方向。而且,科室所锚定的医疗行业存在专业程度较高、交叉验证较难、投资周期较长、不确定性较大等特点,给公司的评价和决策也增加了难度。后期虽然淡化了医疗行业取向,但项目阶段仍然偏早,始终未能响应公司既定的偏后偏稳的投资基调。

  3、工作效率低。

  公司要求企业考察当天就要完成考察报告和考察简讯,但我基本上都要拖延,工作及时性很差。多数时候是因为自己觉得太粗糙,达不到“报告”的要求,总想完善完善再上报,但一拖就再拖,甚至后面有些考察自己觉得“没价值”,干脆就没交了,结果就是“有考察、没报告”,月底按工作成果计分的时候就算不上工作分,考评就受影响,这个时候,自己就会想“我是老中财了,不必太计较”,但拖累了科室团队,此刻想来,颇感愧疚。

  其他如可研等大报告也是类似,总想完善到自己满意了再提交,但时效性就一塌糊涂了,典型的情况就是11月份同时开展了3个项目的可研,哪个都觉得急、哪个都重要,结果贪多嚼不烂、一个都没完成。

  4、服从性差。

  自以为在中财工作了几年,熟悉中财的发展、理解中财的文化、懂得中财的战略,不由自主的常以“中财人”心态自居,对公司的要求和规定总喜欢想一下“好不好、要不要”,超出了自己一个员工的身份。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服从性差、执行力差,没有做到“不问缘由、指哪打哪”。仔细想来,领导之所以是领导,一定有过人之处,我所想到的这些,领导自然已经想过了,我操这闲心纯属多余,老老实实做好领导交办的工作就好。

  5、领导力弱。

  我曾想,究竟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才是最优的。是以价值观、愿景、责任感驱动的微软模式,还是以精细化、规则、执行力驱动的富士康模式,没有答案。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都是优秀的公司、有适合它们的管理方式。但从自身带队伍的领导能力来说,我是非常弱的。主要的体现是,团队的成长比较慢。多数时候,我倾向于给团队充分的信任和目标,而比较缺乏对过程的管控和督导,这看似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但实际上对团队的成长并无裨益,团队各自为战、缺乏协同,对早期团队很不利。也许是自信不够的原因,我感到自己在投资这个领域,本身还是个初学者,尚无指导团队工作的能力,包括专业技术方面和行业认知方面。就投资工作而言,我们都在同步学习,在摸索中前行,期待被引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不自省无以自察,不自察无以自救。

  静思己过,莫论人非。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是为反省。


版权所有 © 中财招商投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