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道天凉好个秋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月牙         时间:2020-09-15         点击量2168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学生们齐诵这首词,语调明快,节奏铿锵,丝毫没有秋意。十八九的年纪,人生的画卷刚刚铺开,所见皆是锦绣,怎知其中人生况味?

被弹劾去职后闲居,辛弃疾游于博山道中,将此首词题写于石壁上。少时与而今,对比鲜明,中间是大块留白。想当年,少不更事,豪情满怀,挑灯看剑,志在报国,无奈现实残酷,投降派把持朝政,“而今识尽愁滋味”,一个“尽”字,愁何其多,愁何其深,辛弃疾一腔忠愤,无处宣泄,只能“欲说还休”,结句“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闲淡而无力,实则以无写有,含蓄蕴藉,多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痛郁愤在其中。

不说了吧,却道天凉好个秋,你看,这秋,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读这句时,该用悠长的语调,收尾拖泥带水,余韵百转千回。

从古至今,“秋”在各家诗文里一路逶迤,怎一个“好”字了得?

君不见,《诗经》里,秋景中,黎民之悲,痛彻心扉。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秋日的风凄凄冷冷,百草凋零百花稀。颠沛流离痛苦重,何时才能回到家里?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正是十月的时候……往日月蚀夜光微,今天日食天地黑。如今,天下百姓,大难将临,令人悲哀。

一个人的忧伤心事,哪怕觉得天塌了,也只是个人的事,国将不国,背井离乡,朝不保夕,颠沛穷途,那更是彻彻底底的哀痛。你的小家到哪里去安顿?你的小命哪里可以安生?岁月静好,一句空言罢了。

君不见,诗史杜甫,笔力千钧,写“大我”之悲秋。

杜甫的《秋兴八首》,“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心系故园,捣衣声中乡愁浓。秋风萧瑟,秋空阴沉,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故园难回,一个人的悲愁,浓得化不开。

更有一首《登高》,写尽了人生之秋的愁苦,风急天高,猿猴哀鸣,飞鸟无所依傍,树木凋零,江水不尽流,时不我待啊,人生苦短。登高添愁,万里遥远,秋时更悲,羁旅愁苦,暮年多病,独自一人,亲朋亡散。世事艰难,因病之故,借酒浇愁亦不得,满腔悲愁如何排遣!人生的悲凉,充斥天地间。

写乱世,生命的愁苦,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不只是杜甫一人独有。忧伤时事,沉郁顿挫,《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秋之形、声、色、态,八句全对,不着痕迹,秋之韵味,隽永浓酽。

君不见,秋花秋月,秋风秋雨,“小我”亦戚戚。

《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独上兰舟,相思情浓,不直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国破、家亡、夫死,再看《声声慢》,乍暖还寒,淡酒消愁,孤雁残菊,梧桐细雨,沉郁凄婉愁断肠,“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荷、秋月、秋雁、秋怨,“小我”情怀也是诗。亡国恨,丧夫痛,孀居苦,世事难,“小我”秋思亦浓浓。

君不见,今人重复着古老的腔调,更多沉静,更富有质感。

郁达夫用他清丽的文笔,记一篇《故都的秋》,破院秋色,槐花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故都的秋,是一次自然的画展,每一幅图画皆是秋天绘就。

撷取其中的几句:“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什么也不用说,安静地看着,扫帚的丝纹,安静地感受,这个秋天的美好,还有意在言外的寂寥。

江南人郁达夫,在北平,在秋天,落寞地抒怀,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他是深知“却道天凉好个秋”其中之深意的。

脑海里翻腾着众多有关“秋”的诗句,以为自己会下笔千言,刹不住车,其实,秋就是秋啊,不言“我言秋日胜春朝”,不见“阶前梧叶已秋声”,不听“秋到边城角声哀”,不念“浊酒一杯家万里”……四季轮回,尘世安然。

下回,再听学生朗声急诵“却道天凉好个秋”,不苛求,因为待时间过去,阅历渐渐丰厚,其中的百般滋味,自会慢慢懂得。

立秋,“今日自须欣喜,明朝池上秋风。听雨如听古乐,得书似得良朋。”宋人晁说之的诗句,于我们书话版的此次倡读征文活动,倒很应景。


中财论坛书话评论版块倡读经典活动正在进行,欢迎参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