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内修与外用
——读《老子》第十章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2020-09-24         点击量2249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这是《老子》的第十章,隔了一段时间重读,又有了新感悟,记录下来,跟大家交流。
  一个人的精神、肉体,总是合而为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长年累月,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消耗自己的肉体与精神。有时候,精神的需要占上风,有时候则是肉体。他们各自为政,又互相合作。此消彼长中,日日夜夜如水般从生命中流过。
  但是精神上产生的欲望,总让人陷入烦恼之中,自身的能力赶不上欲望的增长,无论怎么做,总觉得目标在前方。这种不满足、得不到,把自己折磨的精疲力竭。这种情况下,身心的劳碌便不可避免。为改变自己的处境,为生活奔忙,自然疏于养生。如此这般,就打破了精神、肉体的平衡,不能持盈保养,最终迎来死亡。死亡让精神、肉体分离了。而老子的原则是:倘使人能将生命中秉承的精神、肉体合抱为一,永不分离,便能够长生不老。
  精神上的想法、肉体上的需要步调一致,整体划一。要做到这一点,难上加难。这是一种推理中的理想状态。人维持自身生命何尝不是一种消耗?普通人随着阅历的增长,而渐渐地失去童心,质朴的丧失换来所谓的成熟。那么达到婴儿般的柔顺境界,又怎么可能?
  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失望的理由,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到简单,看似容易却极难,仿佛理想位于高山之巅,可望而不可及。但它不是海市蜃楼,它真实存在,只有对它的追求永不止息,即使获得了睿智,也须洗炼,达到法天法地的高度合一,纯粹无瑕疵,最后才能返回到自然之道,寻到事物的源头。此时,心如明镜,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心中不留任何物累。
  一个人具有以上三种境界:营魄抱一无离,搏气致柔如婴儿,涤除玄监无疵。自身修养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如果这样的圣人出来治理天下,他能怎么做呢?
  一直以来流传着这样的话: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可见,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无论他是什么样的英雄,拥有如何的聪明,总有自己考虑不周的地方。他于是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自以为是,集思广益,取个人之长,有所取舍。爱民知国若此,才能取得大功业。刘邦是布局的棋手,他把掌握的“棋子”放到恰当的位置,使之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与释放——靠张良的智谋,萧何的后勤,韩信的军事打击取得了天下。而项羽刚愎自用,有谋士范增而不用,终于走进了死胡同,败垓下,自刎死。说到底,项羽还是败在了自己的性格修养上,军事策略倒是次要。
  一个人的修养,修到纯阳无杂的程度,就会像修道之人所说的“天门开”。到了这样的程度,自然智周万物,神通天地,真正地实现天人合一,仿佛跟天地同呼吸、共进退,立于不败之地。古时的圣人,比如尧、舜等圣明的帝王,都在生命中修养到如此的境界,所以他们能够,谦虚、谨慎、并深藏不露。为而不为,垂拱而治的德业。最后实现了帝位的禅让,自己全身而退。他们虽然都是君主,但何尝不是超越世俗的哲人,圣人呢?
  圣人的品格如天地,所以能生之、畜之。养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不以自己的德业作为骄傲的资本,并不愿久居主宰的帝位。这才是最玄妙的道德。总的来说,一个圣人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做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与普通人的欲望相反,他们在成功之季,总想更上一层楼,激流勇进,抓住或者得到的更多。却不知道颠峰已过,天道的运行该走下坡路,非人力改变。范蠡知道,所以他助勾践复国之后,退隐泛舟五湖成为一代商圣——陶朱公,韩信不知,他才会在剪除了羽翼之后,被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杀于宫室。
  这章的内容,告诉世人修习自身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方法。真是退可修养自身,出可安定、治理天下。等到成功之后,不贪恋荣华富贵,荣誉功名,飘然而去。坦率自然,不犹豫在进退之间,这是何等的心胸与境界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