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阅读《老子》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2020-10-10         点击量1707

我从年前读《老子》一书,现在已经读过了40章,从数量上算已经过半。现在觉得理解起来不像初读那么费力,阅读速度也有所加快,有点心得体会写下来跟大家分享交流。

首先,要弄清楚“道”的本质、功用、表现等等。《老子》又称为《道德经》,可见是讲“道”的书。“道”规律也。只有真正理解“道”,才能更好体会《老子》其余各章。什么是道的本质?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万物的本源,养育万物,解除它们的纷争,使之调和。第十四章定义了道的具体形态: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无形、无状,又是客观存在,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第二十五章的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广大无边,运行不息,返回本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运行的规律。掌握了“道”,对于一件事情知晓了来龙去脉,就可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避免危险。它的功用表现为:第二十一章的“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幽深又无形的存在,却又冥冥中影响着万物。“德”,便是“道”的显现与作用,道,战无不胜。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是质朴的,幽微不可见,天下却没有谁能臣服。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顺其自然,但是它却没有一件事是做不到的。

可见,道的幽微贯穿世界的始终,甚至比天地要早,它无形、无象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存在,万物的运行遵循着它的轨道,自我化育,自我生长,运行总要回复本源。守道的人和着道的韵律、节拍,便能达成自己的愿望。“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国君能唾手可得天下,百姓自动归附,形式像河流入海,上善若水,谁能挡得住呢?

道的表现与形式若此,但仿佛是浮在云层之上,向往人间的神仙心情。它到底如何作用于万物,我们又要如何去应对?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就是这样啊,暂时的委屈是为了以后的越发圆满。第二十七章说:善行,无辙迹……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最高的层次,是取胜于无形,非刻意却能得到最完美的收获。第三十六章更是提出了最深沉的智慧: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欲擒故纵还是麻痹对方的策略?这都和有、无在一定条件下的转换不可分割。第十一章以车毂上辐条的空间与器皿中空的地方,才能更令其发挥作用,提出“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二者之间的辨证存在,互相依存,失此去彼。第四十章则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知道这个规律,以上的疑惑便可以迎刃而解。有“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的“退”是为更好地“进”。退一步,真地是海阔天空。所以第四十二章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一切事物有时候减损它反而使它得到增加,有时候增加它反而会减损它。

辨证中的对立、统一就是这样啊!似太极推手,缓缓运行于天地万物,分阴阳,二者相交成均匀和谐的状态,二者的对垒中,你消我长,万物在互相激荡中形成了新的和谐。

我们对“道”所持有的尊重与仰视,而行动进退的依据又如何呢?第九章说的明白。“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凡事适可而止,不过度、过分,这就是自然规律。做到适时的收手与放弃,便是个睿智的人。他要具有包容之心。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包容之心是公允正确的前提,之后的周全周道,符合自然天道的结果便顺理成章。可见包容之心的至关重要,仿佛岔路口的决策与选择,像羊群中的头羊,它的方向影响群体以后的行进路线。第二十二章提出了坚守“道”这一原则的人所应持有的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第二十八章进一步强调:“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放低姿态,永恒的道德便不会离失,能充足地回复于“道”。

掌握了道,又能做到放低姿态、进退上的适可而止、心境的包容、做到这些,按照道的规律去做,便能做到“故明”;“故彰”;“故有功”;没有与天下相争的心,天下才没有人与他能争啊!达到这样的境界,怎么不万事顺意,心想事成呢?

我读《老子》,开始是不厌其烦地每章细致地写下感想。但是,阅读过第二十章之后,就发现所遇见的每一章几乎能跟前面的章节,找到对应,或者是对其的解释、细化,或者是对新情况处理方法的派生。

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老子》,我以为不能拘泥于个别词句的解释争议。除了老子本人,后人谁也不知道他写下《道德经》之时的真正心境。后人解读的《老子》,千千万万。可以说都是一家之言,我们尊敬权威,但要不迷信不拘泥,才是真正的治学态度。天下的道路有多条,更有条条大道通北京、罗马之说。其中有几条被世人公认的捷径。不能说有所偏离就是歧途。难道没有所谓的“独辟蹊径”吗?真理是无限的。蹊径必然有,并且还等待世人去发现。所以用包容的心境对待学习中的疑惑与争论,才是最正确的。通过学习、有所得有所悟,提炼了思想,升华了境界,便是收获。至于收获的大与小,多与少,跟个人能力有关。不是我在此想要表述的范畴。

就一段时间的学习,写出了以上几条总结,自己以为是学习《老子》所需要把握的脉络,粗浅甚至谬误不可避免,但我会以包容之心,期待各位方家畅所欲言的指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