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古驿道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牛老伍         时间:2020-10-16         点击量1821

读过一些书籍,发现书刊关于人生这条路的文字讨论最为丰富,或说踏上这条路是身不由己,或说这原本就是一条不归路,或说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等等。有关这条路的意义、走法、思考,简直太多太多了,随便列举,有诸子百家的循循善诱,有和尚们的棒喝,有政治家的洗脑,有哲学家的睿智,更有文学家的修饰……它们有矛盾的,有类似的,也有雷同的,还有自成一家的,莫衷一是。

因为和一些出版商们交往颇深,近水楼台,读了不少古今中外乱七八糟的书籍。书看多了,不捋一捋,难免糊涂,简单的事就变得复杂,复杂了就愈发糊涂,被书本毒害不浅,结果人生这条路走了一辈子,也还是懵懵懂懂。若以一言以蔽之,未免肤浅,倘若长篇大论,又很繁杂,这恐怕是书呆子的表现了,要么就是离老年痴呆不远了。

若说老年痴呆,就很汗颜,你看杨绛老先生,你看她92岁写的《我们仨》,比比吧,简直就是无地自容。

说到杨老,说到《我们仨》,也正是我想说的,说说自己的感觉,特别是她的古驿道和我对人生如旅的感觉。

《我们仨》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都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而特别要指出的是第二部分分为三节:(一)走上古驿道、(二)古驿道上相聚、(三)古驿道上相失。这本书是在女儿阿媛和丈夫钱钟书相继离世,四年之后杨老在孤寂的境况下,用心记述了家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旅途的悲欢离合。我很难想象,在孤灯黑夜里,杨老用怎样的心情落下笔端的字迹:“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仨》开篇就是梦,一个寻找回家路的梦,而第二部分“万里长梦”的虚虚实实,似梦非梦,浓墨重彩写了一条虚幻的古驿道,一家仨在这条道上相聚、相守和相失,下笔很重,用心很沉却并不突出悲哀。

这是什么样的古驿道,分明影射的一条不归路。读完这部书,我想跳出杨老的笔圈,仿佛觉得这古驿道可以拓展开来,应该就是条人生之路、应该是条生命之路,用杨老称之为古驿道的,就更贴切。这条道上,走过孔夫子和他三千弟子,这条道上李白月下邀过明月……古往今来圣贤和凡人,行走在这条古道上,演绎着平凡和不平凡的故事。

杨老没有写人生的意义和伟大,也没有写古驿道上的轰轰烈烈,没有写他们在这条道上的波澜壮阔,只是静静述说,恰好在杨老自己的旅中,钱钟书陪伴了她走过了自己一旅,女儿钱瑗却早早地离开驿站。目睹和亲历亲人的相聚、相伴、离散,杨老的《我们仨》里沿途的零零散散当成了里程碑,碑上刻下满满深情的记忆和爱,杨老古道上不言寂寞,不说哭泣,只有我们仨平淡的琐事与被放大的快乐,那多次地喃喃自语:“我们仨失散了,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却让人催人泪下,读得热泪盈眶。

词人陈言对人生有段精彩的描述:“人生就像一趟列车,每一个站点都会有人下车,又有人上车,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同行的旅客,只是,我们无法预料,此刻同行的人,哪些会是朋友,他们又会在哪一站下车……”说来当然轻巧,只是他那趟列车行进在平坦的路上,并且上下车的没包括血肉相连的亲人,因此体会不到失散时的刻骨铭心之痛。

杨老的《我们仨》用梦境的形式描述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真实情感,让我既有人生如旅的感想,又有人生如梦的触动,想想,那些逝去的春夏秋冬和还没有到来的日日夜夜,不就是一场梦么?想想,所有生命的开始和结束,不就是古驿道上的一场悲欢离合么?

合上书本常常会要想,究竟我们是行走在人生的古驿道上,还是生活在现实的梦境里呢?我不知道。而杨老的结尾又颇具玩味:“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站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读过杨老的《我们仨》,还读过她的《洗澡》,有幸拥有杨老的书伴我在人生的路上行走,向古驿道踏去,它们不是教材,不是工具书,也不是指南,但会让我思考,让我感动,而书本不也是陪伴人生路上的一个精灵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