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之不能省略的祭品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2020-11-20         点击量1771

从记事的时候起,就知道一年中有几个重要节日,比如,新年、清明节、中元节等,是需要给祖先祭祀上供的。提前两日,母亲就把祭品买好。略微加工,看情势连半熟都不到——鱼只是煎黄了身子,肉让热水烫的发白,鸡只是用热油烹了一下,上面夸张地撒上了葱花……之后,母亲虔诚地把祭品摆在供桌上。过了两日,等祖宗享用完,撤下来做熟,大家才吃。由于放的时间长,肉的鲜味早就跑光了,说味同嚼蜡,不为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明白了这是一系列祭祀祖宗的仪式。有时候,不免思量,这种怀念的传承与感情,心到即可,何必要寄托在具体的物件上?比如,专心默想,不比摆完祭品,匆忙行礼后,就置之脑后要强得多吗?只是想想,没有说出来找呵斥。这样的心眼,我还是有的。

怀有这样的疑问有几年时间了。直到读了《论语》中的一段话,才算有所开悟。

《论语·八佾》中有这么一段话:“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每月的初一为朔,在这一天,要代表国家,向天地祖宗,禀告自己的所作所为,称之为“告朔”,这样的祭祀是非常慎重与郑重的。仪式之一,就是要杀一只羊作为祭品,把羊稍稍蒸一下,免得腐臭,放在供桌上,然后行礼。学生子贡就想了,不就是拜拜吗?这只羊完全可以省下来不用啊!孔子叫着子贡的名字说:赐啊!你的主张不错,为了经济上的节省不用这只羊也可以,不过,我不主张去掉,这不是省下一只羊的问题,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精神啊!尽管内心诚恳,不用羊也可以。可是人有时候诚恳的心意必须要一件象征性的东西才能维系得住,所以,一些仪式是不能省略的,子贡,你看重这只羊,而我更重视这礼仪和它的精神内涵啊!

原来是这样。在社会上,有时候绝对空洞的精神,并不能维系一件事物,而必须配合某些实质性的东西才能生效。假如只是用嘴说说,而没有相应的实质兑现,就不免要失败了。比如道德的维系,对于普通的平常人,倒不如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效果好,迟到、早退、旷职有相应的处罚,让其在物质利益上受损,总比让他在良心上受到所谓的自我谴责效果要明显、直观了。

物质与精神密不可分。一味地提倡精神或者物质都是不行的。空洞的道德,不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而本身的欲望,更想身体上的享受多多益善,追求中的舒服感觉,仿佛残废。像颜回守着一箪食去修道,对于多数人并不现实,也不适合。圣人的出现,千年一遇。道德水准的提升,和自身修养的进步,都要在自愿的基础之上,必须有纯正而发自内心的虔诚做底子。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要衣食住行,要与社会的各色人接触,更有各类物质或者精神上的诱惑,令人偏离“礼”的机会,随处可见。不是发自内心的要求,精神的维系自然千疮百孔。而一心地算经济帐,满足身体上的消受之后,精神上的需求就成为必然,没有明确的维系之物,无目的之后的迷惘,就会乱了次序。一些荒唐、颓废的思潮,有了发生、发展的温床。

妈妈遵循着古老的祭祀传承,一丝不苟地准备祭品。只是我看这些祭品的眼光变得更为清澈,以前的疑问也豁然开朗。一些形式真是不能省略的,精神需要有个维系的对象。这是传承仪式的必要与寄托形式的必然。像一个人给孩子洗完澡去泼脏水,匆忙间忘把孩子抱出来,水泼外面去了,自然孩子也没剩下。这是不是有点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