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文化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牛老伍         时间:2021-09-30         点击量1610

不要以为收获满满就一定是褒义词,人们倘若知足,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世界顶级燕窝来自泰国的岩燕,它产于沿海峭壁岩洞中,因为燕农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攀崖附壁到危险的岩洞里采摘,稍有不谨,便坠入深壑粉身碎骨,所以来之不易,洞燕之名贵,价超黄金,更多的原因就是如此,是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

按理,燕农如此不易,每次千辛万苦攀爬到岩洞顶部,面对唾手可得的燕窝,他们肯定是满载而归吧,或许真就一夜(趟)暴富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他们宁可回去时“囊中羞涩”,面对诱惑也绝对有三不采:一是有蛋的燕窝不采,二是有雏燕的燕窝不采,三是(基建)未建成的燕窝不采。

燕农绝对不会因为一己之私,去违反千百年来他们约定俗成的“收获原则”,是以千百年来这个(洞燕)物种和这个行业得以延续,无数采燕人得以生存。

同样,采蜜人也会“采大不采小”、“秋季不采蜜”来规范自己的收获,我们还会发现采参人、采(珍稀)菇人等,无不存在这样那样对所收所获的潜规则。

他们这种不用收成多少来衡量所得的价值,是很值得我们很认真去思考的。

年轻时喜欢探险,记得一次,我曾做客湘西的山里人家,借宿的房东是一位老农。那时交通很不方便,条件非常艰苦,特别是山里的人生活不容易。那时侯山里人的主要粮食是稻谷、玉米,产量并不很高,要补充其他山货才勉强自给自足。

去时恰逢收获季节,我也跟着下了地。然而收工回家的时候,我却发现地里仍然稀稀拉拉地有些漏网之“玉米”,没有收干净。真奇怪,为什么到手的粮食不收干净,不追求不颗粒归仓呢?

你可知道,小学课本里那拾麦穗的图片已经深深刻在了脑海里,颗粒归仓的谆谆教诲已深入骨髓,那些粮食可真是来之不易,粒粒皆辛苦啊,何况食物并不富余!

是不是老农过于劳累收不动了?我要不要去帮帮忙?

我很好奇地追上老农问,他很认真,也很轻松地告诉我:“这些是留给野兽(野猪)们吃的,要过冬了,它们不容易找食物。”

我惊呆了,发自山里老农嘴里的,最为朴实的语言,却是最为高深的“收获文化”,它充满了对大自然敬畏和怜悯,其意义与前面提到的克制自己去少收大自然的馈赠全然不同,而是与收获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在自己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主动的去施去舍。老农的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它深深地感动了我,一直到现在。

开篇的例子,说了不以收成多少来衡量所得的价值,是值得赞赏的,而老农对大自然主动地施舍,更值得我去尊敬。

我也常常思考,这些收获而产生的行为是不是也算一种文化?

是的,我很愿意把这种对收获的自我约束行为,克制了人类潜伏心底随时可能冒出来贪婪的举动,看成是一种文化,提升为一种“收获文化”,屏幕面前的你,是不是也会这样想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