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一个馒头的美好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水如空         时间:2021-10-21         点击量1703

馒头,似乎没有什么可描绘的,更别说要描绘出一个馒头的美好。一般情况下,若说谁日子混得惨,就说他连着吃好几周泡面了。当然,若是更惨,则只能吃馒头,稍好的情况是还有两袋榨菜。

然而,即便有人惨到只能吃馒头(无论有没有榨菜),他也不会去向人描绘一个馒头的美好,诸如:我现在穷得只能吃白白的、软软的、香喷喷的大馒头了……之类。

所以,但凡要描绘一个馒头,而且要描绘出馒头的美好,原因只有一个:在这个描绘者眼里,馒头是真的美好!

在记忆深处,就有这么一句描绘馒头美好的句子,那是东北地方戏曲《冯奎卖妻》中的一句“说口”:“等你爹赚钱回来,给你们买雪花大馒头吃……”就是这么一句话,居然在我的记忆中驻留了三十几年,每每吃到馒头,甚至看到店家摆出来等待售卖的馒头,这句话就会在头脑中响起。

等你爹赚钱回来,给你们买雪花大馒头吃……

等你爹赚钱回来,给你们买雪花大馒头吃……

…………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句子啊!一方面是把馒头描绘得相当美好:那馒头不是一般的馒头,而是“大”馒头,捧在手里,就有实实在在的感觉。那馒头不是一般的馒头,而是“雪花”大馒头,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白啊!不用说比高粱米饭白,比苞米面大饼子白,甚至也比一般自家小麦粉蒸的馒头白……这样的“雪花大”馒头,不消说,冲进鼻子里的是一种难以抵挡的充满诱惑的香气,而嚼在嘴里则是一种叫人回味无穷的香甜……

当然,那些“惨”到只能吃馒头者们永远也体会不到这种感觉;那些一见馒头就皱眉的孩子们更是体会不到这种感觉。因为这句话的背景是,崇祯末年天下大旱,冯奎一家无米下锅,在孩子们饿得奄奄一息之时,从冯妻李金莲口里说出来安慰孩子们的话。

没有真正尝到饥饿滋味的人,尤其是没有真正挣扎在饿死边缘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一个馒头究竟有多美好,当然更想象不到一个馒头也需要用某种修辞方法来描绘。

而实际上,这种感觉离开我们并没有多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起到现在,不过四十年时间。可是那种深入骨髓的饥饿,却伴随着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在整个历史上,饿殍遍野、人相食之类的记载比比皆是,每一次天灾人祸,都会造成大量百姓死亡,而这其中,饥饿都是主因。

饥饿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是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在如今其早已不成为一个可资讨论的话题的时代,我们仍然无法消除它的遗存——逢年过节,我们给父母长辈所送的礼物中,绝大多数仍然还是吃的。当然,也有例外,那例外则基本是穿的。再例外的,则可能有一些保健品——归根结底还是吃的。

所以我见过许多老年人,尤其是乡村里的老年人,他们吃饭从不挑食,有什么吃什么;他们从不浪费食物,剩饭剩菜热了再吃,甚至一热再热,连普通的白菜都热得烂到夹不上筷子……因为他们那一代人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他们有的人更经历过亲人被饿死是什么滋味……

与他们相比,我还算是幸运的,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至少没有挨过饿,即便我们身上穿的是破烂的带着补丁的衣服,即便我们上顿吃着苞米面大饼子下顿吃着烀地瓜……但毕竟没挨过饿,更没有面临过可能被饿死的危险。

但贫穷带来的记忆同样深入灵魂,终生难忘。

正如毛姆说过的一句话:“只要你挨过穷,你心里就一辈子是个穷人。”

有贪官贪污上亿,却“一分钱都没花”,理由是“过去穷怕了”。这就是典型的穷人心态。有了钱,不享受,不挥霍,不纸醉金迷,甚至都不拿去投资,不想方设法“洗白”……这绝对不是正常人的心理。所以“挨过穷”的人即便当了大官,发了大财,其骨子里还是个穷人。

哪怕这个穷人当了皇帝,只要挨过穷,心里仍然是个穷人。比如朱元璋,即便当了皇帝,他仍然和忍饥挨饿的小时候一样仇官,不但把官员们的工资压到极低,更是把官员们的身心也压到极致,比如庭杖,比如剥皮揎草。这哪是人干的事儿啊,至少不是有修养的富贵之人干的事儿。所以“挨过穷”的朱元璋,即便当了皇帝,即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他骨子里还是个穷人。

所以会有人有了点儿存款后藏在花盆里腐烂了,或是藏在柜子里被老鼠嗑坏了,甚至藏在鞋子里被当作破烂卖掉了……穷人,始于身穷,终于心穷。根本承担不起突如其来的富裕——哪怕只是比过去的自己稍微强那么一点儿的“富裕”。

当然,也有不这么狭隘和愚腐的。比如,就有积蓄了一些钱不再贫穷的,不知从什么途径懂得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道理,便一门心思要摆脱“穷人思维”,把自己辛辛苦苦的积蓄用于风险投资,结果可想而知……因为一个经济上已经不再贫穷的“穷人”要面临的不仅仅是“穷人思维”,更有“穷人见识”。没有一定的见识做基础,想摆脱“穷人思维”,只能是痴人说梦。若将这种思维转化为行动,则最大的可能就是重新陷入贫困。比如因冤假错案获得国家赔偿的赵作海、陈满、黄家光……无一不是出狱后便迅速陷入传销陷阱或低级骗局,短时间内赔光了百万身家……

比如考大学——当然,我所熟识的人中,子女能有机会读到大学的实在少得可怜,而在这少得可怜者中,则大抵是我的同学或同事——近几年师范类院校和医学类院校的分类连年上涨,许多本来不入流的师范院校和医学类院校身价倍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诸如我们这样的从前“挨过穷”而现在基本不再穷的家长们对于高校根本就没有怎样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就如小时候老师问到“理想”时,除了回答当“老师”、当“医生”、当“科学家”……实在想不出其他的答案。科学家似乎有些遥不可及,所以老师和医生就成了首选。此外,还有哪些专业,都是学什么的,毕业之后要可能从事什么工作?当下的就业形势又怎样……完全两眼一抹黑,又怎么可能去报考?而老师和医生则是风吹不动雨打不动的“铁饭碗”,所以,这两类院校越发火起来。

也有考入名牌大学的工农子弟,发现那些出身富裕家庭的同学们除了学业优秀外,更会都有一两项额外技能,如琴棋书画、运动、音乐之类,便有些不理解——实际真的很难理解,因为对于某些人,考上名校只是他们生活中的选项之一,而对另一些人,则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后者,自然是“挨过穷”甚至现在仍在“挨”的穷人。

贫穷在我们的记忆中是如此刻骨铭心,所以,即便在我们已经全面脱贫的今天,可是那些生长在我们骨子里的贫穷却仍然根深蒂固,由此带来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仍然深入骨髓,无法剥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仍是穷人。而在全国脱贫任务已经完成的今天,要彻底脱去我们精神上的贫困,仍然遥遥无期。

附:几天前,本文大部分已经完成,但总感觉结尾有些突兀,似乎“言未尽”,同时也“意未尽”。就如学生作文,结尾既没有“点题”,又没有“升华”,有此虎头蛇尾的味道。可是想要加几句话,又实在不知该说些什么,添了几个结尾都不满意,只能一一删掉。

随意游览新闻,却发现突然火了一位北大数学“大神”韦亦东,而伴随着他走红的视频,他手里拿的就是两个馒头和一瓶矿泉水。由此突然想到,韦大神肯定也不会去描绘一个馒头的美好,因为在他眼里,只有数学才是美好的。所以,无论生活上的贫富(当然北大老师也不会穷到哪里去),在精神上,他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翁。

正如我们也已不再去描绘一个馒头的美好一样,馒头在我们眼里,也已经不再被视为美好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高档糕点,进口水果,风味饮品……说到底,还是吃到肚里的。似乎在我们能够真正找到完全不同的替代品之前,我们终难驱除刻在骨子里的饥饿,以及潜藏在灵魂深处的贫穷。


上一条:听听那秋的声音
下一条:面具的魔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