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2023-01-30         点击量629

      第一次读论语,还是好多年前的事,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是同学送的,一句话配有一大段讲解,娓娓道来,像老师讲课一样,读得甚是仔细。后来看《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倒多数侧重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致用,又听得不甚了了。

  这次重读论语,倒是因为我读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的缘故,涉及到一些春秋时候的历史背景,我再读理解起来能比之前,更为深刻与顺畅吧?为保持作者的一致性,我读的是他的《论语译注》。

  读它的感觉像老友重逢。

  似曾相识却又有些许的淡忘,交谈中拉近距离,曾经的友谊在慢慢复苏。或许是年纪的关系,此处的侧重点和之前并不一样。

  中年更为关注父母之养。而孔子对于不同人的提问,他的答复也是根据提问人的具体情况,而给出不同的回答。孟懿子问孝,孔子答不要违背礼节。并进一步对弟子樊迟解释说,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自己的行为,不违背社会道德良俗,不出其右,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是多数人的社会状态,这几句话,是一个总纲,至于具体操作,孔子又在对其他弟子的问孝中,给以解答。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说的孝顺,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但若不是内心有恭敬地去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分别呢?

  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侍奉父母,要保持精神愉悦。

  赡养不只是给父母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愉悦。马和狗看见能吃的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扑上去,填饱肚子就行,哪管其他?这是兽类的法则。但是要饿死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所差的不就是施舍人的态度吗?

  我在工作中,偶尔遇见几个儿女因为赡养父母闹纠纷。调解的时候,分配给每个子女的赡养费都是冰冷的数字,偶尔还有儿媳等因为数字的多和少,和其他子女争吵一番。而旁边的父母仿佛推不掉的累赘,除默默流泪之外,别人能懂几分他们的内心?

  色难之难。

  有报道说,因为有辅导孩子作业,家长气出脑出血,心脏病等,爱之深责之切。等自己成为父母,才能深切体会,对父母的付出不及对子女的一分。

  现在的人都是太焦躁和急切了,这是一种时代的病。而《论语》像一泓清泉,汩汩而来,润泽一个人久旱的心,去播种,耐心呵护欣喜,生长才有收获。

  读它的感觉像寻到源流。

  女儿迷上一档电视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其中冠军搭档中的彭敏,一段时间是她的偶像,她买他的书看,而彭敏擅长的就是成语典故的出处。

  我重读论语,就有这样的惊喜,像对一个人的朝思暮想后,和他在街道的拐角遇见,恍惚之间,不自觉地就微笑了。原来,原来你在这里?

  于是,我把遇见的“你”,集合在一起,倒是一个有规模的序列方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诲人不倦,举一反三《论语·述而》,斐然成章,文质彬彬《论语·雍也》,空空如也,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察言观色,以文会友《论语·颜渊》等,论语二十章,这类的集合便有二十段。我复制粘贴给女儿发了过去,她回复给我的则是拥抱和鲜花。

  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话,这里也比比皆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论语·泰伯》,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这是一次认证和返回,不在人云亦云,而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种居高临下的快乐,但又不欣欣然,这山高,更高的山,则在更远处。

  宋朝的宰相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经过深入地读,并不是说赵普,只读了半部《论语》,就能够行丞相事,而是这部论语包含社会事物的宽和广,民生良俗的道德准则,被世人普遍接受,更是民族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每一条的问答和子曰,内涵、外延都可以延展,可以有自己的主观理解,和实践结合后,即使有所偏离而不出其右。

  读它的感觉是一种责任。

  在《论语·微子》中,孔子周游列国,遇见的几个耕田,除草的隐士,都劝他归隐,但是孔子说,我们既然不能和飞禽走兽合群,不和人打交道,又同什么打交道呢?若是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起倡导改革了。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感。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多少人默默地付出而实践着,革命成功之前,又有多少人在抛头颅、洒热血。历史上可能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功绩都在英雄人物身上,照汗青者寥寥几人?文天祥有幸!

  对于逸民,孔子的看法是,伯夷叔齐是不动摇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柳下惠等是言语合乎法度,行为经过思虑,而更有虞仲隐居,放肆直言,权术而被废弃。我则和这些人不一样,无可无不可。

  这就是孔子的高明,无可无不可,并不是模棱两可,而是切合实际,不违仁,不违礼,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生存,发展而自处。在大千世界里,各方交汇中,求得一方和谐净土,在风暴的中心,享受自己的一方安宁。这是不是子思写出《中庸》的灵感之源?

  在万物生发的季节,重读论语,享受书中的春华柳绿,仿佛和倾慕许久,亦师亦友的人久别重逢,饮酒弹琴,耳边响起一首老情歌的旋律: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本文于2019年3月15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