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是人生的风帆
跟孔子学什么之——志向篇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夫子山闲人         时间:2024-09-30         点击量125

       毋庸置疑孔子的志向是最接近“仁德”的,其志向的核心在于一个“仁”字。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意思是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他提醒我们世人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歹,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我们来看这个“志”字,上边是个“士”,下面是个“心”, 提醒我们“志”的意思,是在意愿、兴趣的基础上再加以延伸,所谓“志士”,就是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反过来说,作为“士”必须要有“志”。 所谓的“士”是古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通称,也即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在孔子的观念中 “士”,首先要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能够有所担当,可以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不仅如此,做到有志,还必须心怀高远,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难怪孔子被称为圣人,因为他心怀天下,心忧世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这可以用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理解这句话。这里牵扯一个“道”的问题,孔子是在伦理、人性方面诠释“道”,老子是在物理、生理方面诠释“道”,并各自发挥到极致。那么什么是“道“呢?我个人认为这里这个“道”,是指宇宙的大规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理,规律等类。它是超越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孔子的最大志向就是对“道”的不懈追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些都是在诠释孔子高远、淡泊的志向。说到士子的志向,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北宋大儒张横渠那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简直就和孔子一脉相承,深得孔夫子的真传。

孔子志向的内涵是多元的,与孝有关系,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与治学有关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志向这个问题是贯穿人生始终的。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说志向的重要性。这里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这里又涉及到人格和尊严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都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个“志向”是高于一切的,甚至超越生命。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正是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有什么样的志向,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如同一台电脑装上了应用程序。蒲松龄落第后在镇尺上刻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时,就预示着《聊斋志异》这座丰碑在慢慢竖起。你想有瑰丽的人生吗,如果有就先从孔子的志向开始学起,扬起你人生的风帆,划出你独有不凡的风采。(本文于2009年9月1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