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归宿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艾桃         时间:2025-05-15         点击量171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看到这两句诗时,我很惊讶,急切地想知道能获得如此美誉的少年郎会是谁呢?

翻开历史的画卷,一个个才子佳人从眼前飞过,最后答案落在了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身上。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过着富二代一般的生活,有点顽劣调皮,但不掩才思敏捷,且从小有青云之志。

每一个家长都有一个望子成龙的宏愿,杜甫不仅会吟诗,还写得一手好字,让家庭喜不自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父亲比常人看得更透更远,于是并不着急让杜甫考取功名,而是出资让他先游览壮丽河山,结交天下贤士。青年时期的杜甫归宿于山水,他结识了偶像李白,两人相互欣赏,建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他登上了泰山,看到了大与小的世界,写下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

三十而立,杜甫变得成熟与稳重,开始了人生最大的转折,走上了考取功名为官之路。他不仅写得锦绣诗篇,更是雄心勃发,心怀天下。然生不逢时,造化弄人,正所谓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主考官李林甫以“野无遗贤”的闹剧,让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人生最悲催的打击,杜甫的政治理想瞬间坍塌。还好年青的阅历中积累了人脉,客居长安十年,勉强度日,直到长安出了灾情,生活无以维持,便带着举荐信开始东奔西走的官场生涯。最可悲的是杜甫曾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会读书,不一定会考上功名。会写诗,不一定会做官。有官做,不一定能适应官场。杜甫一心想把自己交给官场,他却不知道自己一直与官场格格不入。他首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一个官。

杜甫受人举荐,有一次当县尉的机会,当时县尉所做的工作包括抓坏人、收赋税、维持治安等等,是个脏活累活,杜甫的手是拿毛笔的,眼睛是赏诗词的,所以这活他没法接。何况要做好一个县尉对上要往死里拍马屁,对下要往死里压。一个诗人,一个爱国忧民的诗人,他看到的是 “朱门臭酒肉,路有冻死骨”,他怎么会去折腰事权贵,他怎能狠心欺压老百姓?

富贵险中求,杜甫有过一次冒险行动,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肃宗对他的诗文有所了解,有惜才爱才之心,便授为左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胸怀耿直,分不清政治方向,在皇帝面前还敢站错队,也只有杜甫这样的人才敢做吧。

心里认定一个目标,想要改变是不容易的,而且杜甫读书出生,为官而生,他不做官又能做什么呢?在家庭生计陷入绝境中,他依然对找到一份好官差而满怀希望,五十多岁,他不辞辛苦前往湖南郴州投奔舅父崔湋,一路上有仰慕他诗歌的者对他多有照应,然天气恶劣,让他在一叶孤舟中染上重疾。他想回故乡,因天气原因回不去,只得继续前往郴州投奔舅父,却不曾料到他的生命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消逝。

纵观杜甫为官生涯,他推崇儒教思想,人格高尚,克尽职守,把官场当归宿,然终究是再多的才华也抵不过懂不懂得为官之道,所以他换来的是食不裹腹,饿死幼子的结局。他曾写下了“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诗句,这种困苦的生活可想而知了。于社会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能写下这样的经历,都源之于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无论怎样的呼唤,也留不住杜甫的脚步。无论怎样的怀念,也无法抵达杜甫的胸间。但千秋诗圣,渐渐地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他的诗歌为他在天地间树立了一座丰碑。(本文于2019年4月23日发布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