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50422)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4-22         点击量1207

  财经新闻

  1.地方债顶层设计框架已搭建完 地方债务2.0将启动

  4月7日,财政部公布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这是对新预算法、43号文等政策文件的延续和对接,这也标志着地方政府的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发行管理文件均已出台,地方政府债券的顶层设计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地方债务2.0启动之箭已在弦上。

  除了定义、信用评级以及信息披露要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与一般债券的主要区别在于两点:

  第一是专项债券的资金用途为具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因此其还款资金来源为相对应的单项政府性基金收益(一对一),而一般债权的还款资金来源则为公共财政收入。也正因这种设计,相比于一般债权,专项收益债券比一般债券的偿债资金分析更为复杂一些,专项债券更要求投资者有风险辨别以及风险管理能力。此外,财政部特别提到,在发行专项债券时,尽可能扩大投资者范围,鼓励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符合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投资专项债券,积极利用这些机构投资者的中长期资本,进行期限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专项债券筹集资金主要投资于公益性较强的项目,决定了依靠项目本身收益偿还兑付到期债券本息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必须落实对应的政府性基金偿债来源。

  第二,两者期限上存在微妙差别。一般债券期限为1年、3年、5年、7年和10年,而专项债券的期限为1年、2年、3年、5年、7年和10年,7年和10年期债券的合计发行规模不得超过专项债券全年发行规模的50%,一般债券这一比重是60%;单一期限债券的发行规模不得超过一般债券当年发行规模的30%。期限以及发行规模的设计体现出监管层考虑了债券集中到期风险以及现有债券市场消化能力不足的问题。丰富发债品种,可以拉平置换债务的偿还期限,使得期限更加均匀。而限制长期品种,主要是为了避免地方政府将债务偿还时点过多延后,导致出现“新官不理前任账”的情况。

  笔者认为专项债办法出台的影响重大。首先是对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的再塑。

  从“代发代还”到“自发代还”,再到如今的“自发自还”;地方政府的发债方式逐步趋近市场化,地方政府在债券发行过程中的权责利得到进一步明确,国家信用在地方政府债券中的担保作用逐渐弱化,这也就意味着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从混沌渐渐达到清晰。此外,专项债发债主体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含经省级政府批准自办债券发行的计划单列市政府),且单项政府性基金之间不得调剂。这时地方政府更像一个需要严格经营的“企业”,新的地方债券市场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权责明晰的融资场所,地方政府也需对自己的资产和负债负起主要责任。

  同时,这也为进一步的债务置换铺平道路。2015年财政预算显示,今年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赤字约为人民币5000亿元,将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国务院另批准了1000亿元额度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来支持建设有一定收入的公用项目。结合1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债务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供应总量将达到1.6万亿元,其中净融资量为6000亿元。大家都知道,需要以及将要置换的存量债务远远不止1万亿元,且根据《2015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预算管理办法》,2015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包括新增专项债券和为置换形成的专项债券。因此,专项债的发行是债务置换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

  其次,在未来的市政建设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轨道交通、水热电气等市政建设和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的债务,不仅形成了相应资产,而且大多有较好的经营性收入;这些具有经营性收入的项目非常适合用专项债券来进行融资。

  最后,是开辟了全新的债券市场板块。回顾2014年我国债券市场,发行总额为121065.3亿元,同比增长34%。信用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7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总发行额的58.7%,创历史新高。实体经济的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总规模从2002年年末的1.8%扩张到2014年年末的14.7%。在2014年,地方债务清理以及改革的思路得以理顺,而2015年的债市逐渐明朗。随着地方专项债的推出、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的收缩,以及国家对于地方专项债投资者范围的扩展,国家发改委近日亦连续向地方印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城市停车场建设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四个领域的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债券品种创新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时机,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总之,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正式启动是中国财政改革和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此举不仅将提升地方财政的透明度和债务可持续程度,还将为国内资本市场开辟一个全新的资产类别。

  2.国务院:能源交通领域 可开展特许经营

  4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明确可在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展特许经营。

  会议指出,开展上述领域特许经营是重要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可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经济发展“双引擎”。

  特许经营项目的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上述办法指出,特许经营项目可开展预期收益质押贷款,鼓励以设立产业基金等形式入股提供项目资本金,支持项目公司成立私募基金,发行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拓宽融资渠道。

  国家层面的管理办法终于出台。特许经营在各地有诸多实践,但在《办法》出台之前,有关特许经营最高级别的规范,仍然是2004年由住建部出台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各地实践多以此为依据,特许经营需经招投标程序选择投资者或经营者,在特许经营协议中约定好产品和服务标准等。

  但2004年版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领域只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这次通过的《办法》将范围扩大到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等多个领域。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投资体制政策研究室主任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新《办法》出台之前,市政领域之外的特许经营,往往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由政府授权、签订协议、交由特定企业。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世坚表示,此前有些地方采用的是“类特许经营”做法,地方政府并不授予特许经营权,但一些公用事业仍选择社会资本投资。

  至于《办法》出台后对社会资本将有什么好处,刘世坚表示,明确特许经营范围,在市场准入上界限更清晰,能消除一些不确定性和法律风险;因特许经营有一定的独占性,投资运营相对有保障;特许经营对应一定的收益权,在银行融资上有增信功能。

对于参与特许经营的市场主体,《办法》指出,境内外法人或其他组织均可通过公开竞争,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并获得收益。

  刘世坚表示,上述办法未对市场主体做出差别化的规定,但境外法人参与国内项目,需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这个目录里对外商投资领域有一些限制性规定。

  《办法》还指出,政府可根据协议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并简化规划选址、用地、项目核准等手续。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特许经营,能加大相关领域公共产品的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缺口;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也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资金是很关键的一环。除了项目公司可开展的预期收益质押贷款,成立私募基金,发行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渠道外,办法还鼓励以设立产业基金等形式入股提供项目资本金。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朝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产业基金、城镇化基金等是近年来各地实践的一种投融资方式,不同于地方债券发行和PPP模式。

  PPP模式虽被隆重推介,各地也在积极响应,但PPP需要经过招投标、寻找合适的投资人、计算未来收益、签署各种协议,流程较长较繁琐。各地政府还须寻找其他融资渠道。

  4月10日,贵州省召开项目推介会,其中PPP项目总投资规模为1628亿元,同时还有1.59万亿元的金政企融资项目,这些金政企融资项目2015年拟融资1.07万亿元。

  西部某省的地方财政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种方式很值得借鉴,地方债发行规模有限,PPP融资项目也有限,地方实际融资需求要大得多。

  设立产业基金就是融资方法之一。吴亚平表示,为鼓励产业基金入股提供项目资本金,政府可以参股产业基金,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应对收益进行分层,优先满足社会资本回报需求,要求有稳定收益的保险类资金可优先,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可以劣后。

  但这种方式实践中也有一定问题。吴亚平指出,产业基金在实践中存在“明股实贷”的问题,产业基金的初衷是希望资金持有项目股权,风险共担,但一些社会资本可能会要求3-5年回购,并保障固定收益,这实际就是变相的贷款,容易变成政府的或有债务。

  刘世坚表示,财政部43号文指出地方政府举债两种方式,发债和PPP。43号文出来后,产业基金等融资方式就处于一个模糊地带。产业基金如果运作得好,当然是多赢;如果没运作好,政府原本承诺的兜底最后难以兑现,将会使得一些投资者在面对产业基金时存在顾虑。

  3.一季度全国房地产供地下降38.7% 北京等大幅缩减

  4月21日,国土部公布2015年一季度国土资源主要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9.48万公顷,同比下降20.4%,其中,房地产用地供应同比下降38.7%。

  此前的3月27日,国土部、住建部联合发布通知,对住房供应明显偏多,或在建住宅用地规模过大的市、县,应减少住宅用地供应量直至暂停计划供应,并可调整土地用途和规划条件。

  不过,记者自天津、湖南国土厅等多地采访获悉,由于该通知和《土地管理法》的严格土地用途和规划管制存在一定的冲突,各地在执行该通知时颇为谨慎。

  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适时减少土地供应不仅能确保节约集约用地,也能稳定地价。

  根据国土部数据,截至一季度末,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商业、住宅、工业地价分别为3541元/平方米、6593元/平方米、5305元/平方米和746元/平方米,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25%、3.22%、2.98%和3.62%。

  截至目前,北京、广州、哈尔滨等多个城市公开了2015年的土地供应指标,同比均大幅缩减。其中,广州2015年供地指标同比减少近24%,北京2015年的商品房用地供应降幅达到27%,哈尔滨市住宅用地供应缩减也近半。

  一位给地方政府做土地推介的人士告诉记者,客观来说,减少土地供应去库存与土地财政存在矛盾,地方政府并不愿减少卖地,只是市场下行使然。实际上,地方政府土地推介的积极性很高。

  “国有建设用地均为国家资产,在卖地之前,地方会做好充分测算和市场调研,并了解房企拿地意向,如果企业拿地积极性不高,土地就会流拍甚至廉价出让,这也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供地减少也反映了土地市场需求不旺。”上述人士进一步解释。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房企土地购置面积40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4%。

  国土部地价所所长赵松认为,在一季度房地产利好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后续土地市场需求或将回升。

  据赵松介绍,各类型城市地价整体走势趋同,但不同用途及不同城市间存在分化。

  以住宅地价为例,一、二、三线城市环比增速分别为1.13%、0.37%、0.49%,较上一季度分别微降0.06、0.23和0.12个百分点;同比增速分别为7.11%、1.88%、2.63%。

  “这也意味着,土地供应调控要有针对性和差异化,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供求态势,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特别是从供应计划的编制入手,有增有减。”国土部土地利用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前的3月27日,国土部、住建部联合下发的《优化用地供应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通知》亦强调要分类调控,因地施策,首次提出供过于求的县市可以减少住宅用地供应量直至暂停计划供应。

  一直以来,各地供需关系的相关标准并不明确,上述文件的落地力度亦存疑。

  “按照目前的情况,解决高库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存量较大的三四线城市,根据去化周期,一定时间内停止供地。不过,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目前无可取代。”张大伟认为,后续部分土地供大于求的地方将出台一系列刺激楼市政策,以确保楼市、地市稳定。

  对此,国土部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土部的土地市场监测和监管系统可以判断各地已供住宅用地的开发利用情况。“对于超过合同约定开工时间一年以上未开工,且未开工住宅用地规模超过5年年均供应量的市、县,应该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上述负责人介绍。

  国土部曾根据房价、地价、商品住房累积可售面积总量、未开工住宅用地总量等指标,将城市划分为五类(房价地价上涨快、上涨较快、平稳上涨、持平、下跌),指导调整住宅用地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信号等工作。

  “地方政府可根据市场指标判定市场供求情况,国土部也将在去年的基础上,调整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明确标准,加强对地方的督促指导。”国土部土地利用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赵松认为,在差异化手段的影响下,不同城市土地市场表现和政策实施细则均将出现明显分化,预计二季度,供需紧张的城市需求热度有可能回升,地价涨幅略有扩大;而存量规模较大、需求支撑不足的城市地价基本保持稳定。

  金融市场

  1.亚太股市多收高 中国刺激举措提振市场情绪

  亚太股市周二(4月21日)收盘多数走高,中国早前的降准举措,提振投资者情绪。

  日本股市周二收高,受大型汽车和电子类股所提振,市场预期企业财报将表现强劲。日经指数收盘涨1.4%至19909.09点;东证股价指数涨1.6%,收于七年高位1608.88点。丰田汽车和日产汽车分别上涨2.2%和2.4%。Panasonic大涨3.7%。JPX-日经400指数涨1.7%,至14598.00点。

  澳大利亚股市周二收涨,投资者受中国刺激银行借贷举措的鼓舞,另外铁矿石价格反弹也带动资源股上扬。澳洲联储新发布的4月7日政策会议纪要向进一步降息敞开大门,这也给投资者提供了买入的理由。澳大利亚指数收盘涨39.2点,或0.7%,至5872.3点。

  两市今日开盘涨跌不一,沪指开盘剧烈震荡,盘中一度失4200点,南北车均跌停,之后券商股护盘,沪指震荡翻红,创业板指[5.82%]异军突起,盘中大涨近5%站上2500点,两市再现跷跷板效应,临近午盘,银行、保险、军工、白酒权重股集体发力,沪指涨逾1%再次临近4300点。午后两市震荡走高,权重题材轮番发力,两市做多热情高涨,创业板暴涨近6%上攻2600点。截至收盘,沪指报4293.62点,涨1.82%,成交8624亿元;深成指报14439.00点,涨4.09%,成交5751亿元;创业板报2566.09点,涨5.82%,成交1003亿元,两市成交额超1.4万亿。个股方面,两市逾2000只股上涨,超百股涨停。恒指今日反弹上扬,高开逾300点,重上5天线(27602.60点),之后持续走高,最高见27925.36点,升830点,临近收市时升幅略微收窄。截至收盘,恒生指数涨2.79%,涨755.56点,报27850.49点;国企指数涨2.98%,涨419.94点,报14531.28点;红筹指数涨3.36%,涨175.09点,报5382.46点。大市全日成交1830亿港元。

  韩国综合股价指数周二收盘小跌0.1%,至2144.79点,终止此前七连涨。周一收报2146.71点。

  台湾股市周二第三日小幅收跌,表现弱于区域股市。分析师表示,台股受〞可扣抵税额减半〞效应影响缺乏上涨动能,但有外资撑盘且外围股市偏强,短线料陷入狭幅整理格局。台湾加权股价指数收报9533.98点,跌幅0.20%。证交所资料,外资及陆资在台股买超33.56亿台币,此前为连续两个交易日卖超共计40.02亿台币。

  2.纽约股市三大股指21日涨跌不一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21日涨跌不一。

  上市公司财报方面,汤森路透预计标普500成分股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盈利和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2%和3.1%。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20日收盘后公布一季度业绩,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摊薄后每股盈利2.44美元,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摊薄后每股盈利2.91美元,好于市场估值,但公司已连续12个季度销售下滑。

  美国化工巨头杜邦公司21日开盘前公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每股盈利1.34美元,高于市场预期,但收入低于市场估值。杜邦认为强势美元影响了公司一季度业绩。当天杜邦股价下跌2.95%,收于每股70.69美元。

  美国韦里孙通信公司21日公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收入小幅下滑至320亿美元,每股盈利1.02美元,好于市场预期。当天韦里孙股价下跌0.43%。

  截至当天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比前一交易日下跌85.34点,收于17949.59点,跌幅为0.47%。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下跌3.11点,收于2097.29点,跌幅为0.15%。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19.50点,收于5014.10点,涨幅为0.39%。


上一条:财经日报(150427)
下一条:财经日报(1504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