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51208)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2-08         点击量1329

  财经新闻

  1. 人民币汇率创近3个月新低 外储大幅下降引降准猜想

  昨日人民币中间价大跌134个基点,离岸人民币盘中震荡超300点,在岸、离岸市场上,人民币汇率双双大跌,均创下近三个月来新低。与此同时,11月外汇储备意外下降872亿美元,创下1996年有数据以来第三大月度跌幅。上述消息震惊市场,被认为央行有意逐步释放人民币贬值压力,同时,也引发对于本月央行降低存准率以释放流动性的预期。

  在岸市场上,昨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创下近三个月新低,中间价也回吐涨幅并创下近三个月来新低。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昨日报于6.3985,较上一交易日下跌134个基点。即期汇率方面,在岸市场盘中相对稳定。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参考汇率显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上午10:00报于6.4042,之后在6.407附近波动,尾盘16:00人民币进一步下跌,报于6.4083。

  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亦下跌明显,最低下探至6.47关口,创下近三个月来新低。昨日开盘于6.4428,随后即震荡向下、午盘时报于6.45附近,午后延续震荡下行格局,尾盘在6.46附近,还曾一度下探至6.47附近,盘中震荡下行幅度超越300点。

  交易员认为,市场看空人民币情绪浓厚,尤其在美元升值压力下,预计人民币一直存在贬值压力。然而,“估计人民币空头交易也会相对谨慎,主要忌惮于央行干预”,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进一步大幅下行。

  “也有可能是监管层逐步释放贬值压力。”有交易员如此判断,从近期高点6.3175开始,人民币一路下行近1000个基点,上周五央行也放弃了6.4关口。“感觉最近市场干预的力度明显减弱,可能也是出于上述考虑。”

  此外,下周美联储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目前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对美元将会面临一定程度的贬值压力。

  瑞银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人民币加入SDR之后,央行将有更多空间调整短期汇率政策,但人民币不会立刻明显贬值。决策层可能担心汇率大幅贬值会导致资本大规模外流、贬值预期加剧等。鉴于全球需求疲弱、其他新兴市场货币可能会追随人民币贬值,因此人民币贬值对出口的提振有限。

  “但我们仍维持明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5%预测不变。”汪涛说,预计央行可能会在明年美元相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期间、或之后,允许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温和贬值,或者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交易区间达到类似效果。

  昨日央行公布11月外汇储备意外下降,也使得人民币汇率承压。11月中国外汇储备下降872亿美元,至34383亿美元,为2013年1月末以来最低。872亿美元的降幅,也是1996年有数据以来第三大月度跌幅。

  央行相关数据还显示,中国10月外汇储备增加113.87亿美元,在连续五个月下降后首次反弹。在此前的五连降中,7、8、9月单月减少规模都在400亿美元以上。其中,8月的减少额更是达到历史最高值939亿美元。而在2014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逼近4万亿美元。近一年半的时间,外汇储备余额累计下降了5549亿美元。

  对于外汇储备大幅下降,当前市场存在以下几种分析:第一种,在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之前,出于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目的,央行对于人民币汇率进行市场干预,大量抛出外储,导致11月外储急剧下降。

  同时,由于人民币贬值压力存在,企业、居民也有减持外债、增持美元资产的动力和需求,对外储减少也形成压力。然而,如果商业银行使用自身头寸满足市场购汇需求,会减轻外储抛售压力,但这也会导致央行和金融机构两个口径外汇占款之间出现差异。

  第二种,由于12月美联储加息预期、美元升值等压力,非美货币出现贬值,这对外汇储备中的非美货币形成估值损失,导致外储减少。

  第三种,尽管外部需求低迷持续抑制出口,进口持续下滑或导致11月贸易顺差居高,但资本流出或持续抵消对外贸易顺差增加,从而降低外汇储备。

  外储大幅下降,也引发市场对于央行本月降准以补充流动性的预期。渣打银行中国经济学家申岚预计,资本持续流出或导致11月货币供给量M2增长放缓,预计12月存准率将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但除非CPI通胀持续下降,否则可能不会有进一步降息举措出台。

  2. “中国制造2025”11项支撑文件明年初将出炉

  “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脚步渐行渐近,工信部就此制定了一个包括五大工程落实方案、四大专项规划和两个行动计划在内的11项文件支撑体系,系列文件将在明年初陆续公布。

  这些文件在既定的重点领域力求突破,对多个战略新兴产业也作出了具体部署,新一轮产业变革扬帆待发。但是一些官员和学者也不免担忧,这些领域如何避免盲目粗放式扩张,进而造成产能过剩的“路径依赖”。

  在日前举行的“2015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透露,“中国制造2025”已制定了一个“1+11”的文件支撑体系,11个文件包括五大工程落实方案、四个专项规划和两个三年行动计划。

  五大工程方案即“中国制造2025”已经确定的智能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的落实方案。四个战略性领域专项规划分别是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两个重要支撑性行动计划是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

  “这些文件将会通过部办公会的审议,并征求其他部委的意见,需要一定时间,预计在年底或明年初陆续公布。”工信部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五大工程落实方案的时间范围是2016年到2020年,今年年底系列文件将会完成编制,目前智能制造的规划已经基本成熟,其他四大工程的文件也正在完善之中。

  专项规划方面,信息产业、新材料、医药工业领域是中央明确支持的战略性领域,这方面的五年规划(2016-2020)还在起草中,左世全称规划文件预计将在明年一季度完成并公布。

  具体来讲,新材料规划将就石墨烯、碳纤维、钛合金、3D打印等复合材料、新型材料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作出规划,其中石墨烯还将列入2016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之一。信息产业规划涵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广泛领域,这些在规划中都有相应的单项规划。医药方面的重点方向是诊疗设备、尤其是高端诊疗设备的规划。

  此外,工信部人教司在牵头起草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这一规划此前包含在支撑性行动计划当中,现在有可能调整到专项规划之中。

  关于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和服务型制造,工信部专门制定了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其时间范围为2016年到2018年。

  左世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低下是我们制造业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则是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作出的短期规划,反映出它们对于支撑整个规划体系实施的迫切性。

  “以质量品牌为例,现在奶粉、电饭煲、马桶盖等我们都能制造,可是我们的民众还是要不远千里到国外去抢购,今年的海外消费已经超过了1万亿,这反映出中国品牌质量提升的迫切性,需要尽快推动。”左世全说。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这些方案都要落地,这一规划体系部署的时间段基本上和“十三五”重合。明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将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一年。

  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规划体系明确选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买入)、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等作为十大重点领域,系列支撑文件自然也以此为重。

  在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在推进中如何打破盲目粗放地扩张,进而造成产能过剩的路径依赖?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新兴的领域会走此前的老路。”左世全说,机器人、3D打印、石墨烯等一些新兴产业,各地政府趋之若鹜,投资力度比较大,但这种发展路径正是此前传统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创新资源和市场空间都是有限的,不顾市场规律、一窝蜂式地盲目投资会产生新的问题。以石墨烯为例,石墨烯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化,但各地已经开始追逐项目,甚至很多地方做的根本就不是石墨烯。

  “现在一些新产业看起来做的是高端的产品,但价值链上我们还是在低端。”李北光表示同样的担忧。

  他认为,中国容易进入一个路径依赖的困境:先产生一个概念,比如新能源或智能制造,然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始布局,中国接受以后各地争相布局,然后高价引进国外的设备、零部件和更多的技术,等中国具备相应技术和能力时,出现了产能过剩,国外的反倾销也由此开始。

  “现在机器人企业可能已经超过2000家了,还是在走扩大产能、进口核心零部件搞组装的老路。光伏就是走的这条路,如果机器人还按这种方式发展,还是死路一条。”李北光说,这种模式削弱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影响了我们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进而又固化了我们的产业结构和形态,如此循环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创新乏力造成高端供给不足,而另一面则是低端过剩。因为技术水平低,大多数产业在价值链中低端,门槛较低,竞争只能依赖资金的大规模投入,这导致低端产能过剩。

  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这种担忧正在加剧。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新一轮的扩张有崭露头角的迹象。

  “评判地方官员升迁的标准中,GDP一直是最重要的考核目标,加上各地关于就业、税收等方面的考量,各地都有动机去铺摊子,扩大投资。”左世全认为,这种路径依赖有各地长官意志的主导,而其背后则是长期GDP主导的激励机制的问题。

  破除路径依赖,最根本的是机制体制的变革。在左世全看来,机制改革是最核心的,虽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成的,但首先要在理念上破除这种依赖,认识到问题和一步步解决这些问题同等重要。

  3. 彭博大宗商品指数16年新低 比金融危机时低22%

  周一,彭博大宗商品指数下跌2.1%,达到79.97,创下16年新低。今年以来,该指数下跌了23%,目前点位比艰难的金融危机时期还要低22%。原油和铁矿石领跌。强势美元和中国需求放缓,是大宗商品持续重挫的原因。

  追踪22种原材料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数在周一当日下跌2.1%至79.97,创今年9月1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这是16年以来彭博大宗商品指数首次跌破80重要关口。同日,汤森路透核心商品CRB指数也创下13年新低。

  今年以来,彭博大宗商品指数已下跌了23%。当前该指数比金融危机时期还要低22%。

  22种原材料中,原油领跌。OPEC上周五会议未设定产量上限,油价周一暴跌。WTI 1月原油期货盘中暴跌6%,至37.55美元/桶,刷新六年低位。布伦特油价下跌5.36%,至40.70美元/桶,创2009年来新低。

  除了原油以外,铁矿石也跌幅居前。全球低成本铁矿石供应持续增长而中国需求依然疲弱,铁矿石价格跌破每吨40美元,达到39.06美元,创2008年以来新低。澳洲矿业大亨GinaRinehart旗下的Roy Hill铁矿首批铁矿石计划本周在澳大利亚黑德兰港发货,分析称尽管这一消息已经传了几个月,但还是触动了市场神经。

  强势美元打压大宗商品价格、中国方面需求放缓,是大宗商品连续重挫的原因。

  金融市场

  1. 亚太股市涨跌互现 日本股市受到美国数据提振

  亚太股市周一(12月7日)收盘涨跌互现,日本股市强劲收高,主要受到上周美国非农数据所提振。

  日本股市日经指数周一反弹,此前美国就业数据乐观,显示美国经济强劲,足以支持美联储(FED)本月升息,这令大盘人气受到提振。日经指数收高1%至19698.15点,扳回上周五下挫2.2%的不到半数跌幅。东证股价指数涨0.7%至1585.21,33个类股中除五个类股外,其余均上涨。JPX-日经400指数涨0.8%至14270.54。

  澳大利亚股市周一在午后交易中回吐涨幅,收盘基本持平,油价低迷打压能源类股。澳大利亚指数收盘微升0.08%或4.1点,报5155.7点。该指数上周五跌1.5%。

  沪深两市小幅高开,沪指涨0.14%。开盘后券商股走低,沪指翻绿,低见3506点。传媒娱乐股盘中拉升,题材股回暖,创业板迅速拉升,沪指翻红。午盘,沪指在金融股拖累下一度跳水翻绿。尾盘,创投概念、锂电池概念活跃,沪指最终红盘报收。盘面上,两市共92股涨停。截至收盘:沪指涨0.34%,涨11.94点,报3536.93点;深成指涨0.92%,涨113.87点,报12443.05点;创业板指[1.71%]数涨1.71%,涨45.99点,报2738.15点。成交量方面,沪市成交2805.62亿元,深市成交4704.86亿元,两市共成交7510亿元,较上周五缩量500亿元左右。恒生指数今早高开0.45%,盘中最高见22352.25点,之后震荡走低,临近收市时,跌幅扩大,最低见22200.55点。截至收盘,恒指跌幅为0.15%,下跌32.67点,报22203.22点,全日成交658.5亿港元。

  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收盘跌0.5%至1963.67点。稍早曾一度上涨0.7%最高至1988.04点。初步数据显示,今日外资卖超1477亿韩元(1.2654亿美元)韩国股票。

  台湾股市周一收高。分析师表示,由于美国11月非农就业数据表现优于预期,凸显增长力道强劲激励美股上日大涨,也带动今日台股指数走扬一度越过8500点,但指数逢高略见部分获利了结卖需,令大盘涨幅收敛,未能守住8500点。台湾加权股价指数收涨0.66%,报8454.27点。证交所今日资料显示,外资及陆资在台股转为买超61.57亿台币,中止此前连两个交易日卖超共计98.24亿台币。

  2. 油价重挫美股周一收跌

  北京时间8日凌晨,周一美股收跌,油价重挫令股市承压。今日原油创近7年来新低使能源股普遍下跌,雪佛龙(87.28, -2.43, -2.71%)与埃克森美孚(76.8, -2.06, -2.61%)均下挫2.5%以上,令道指走低。

  美东时间12月7日16:00(北京时间12月8日05:00),道琼斯(17730.51, -117.12, -0.66%)工业平均指数下跌117.12点,报17,730.51点,跌幅为0.66%;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14.62点,报2,077.07点,跌幅为0.70%;纳斯达克(5101.81, -40.46, -0.79%)综合指数下跌40.46点,报5,101.81点,跌幅为0.79%。

  周一早间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一度下跌5%、跌破每桶38美元。受此影响,能源股成为标普500指数中跌幅最大的板块。道指今年转跌,雪佛龙(NYSE:CVX)成为跌幅最大的道指成份股。

  First Standard Financial首席市场经济学家皮特-卡迪罗(Peter Cardillo)表示:“很显然,这是由于油价跌破每桶40美元、布伦特原油创多年新低造成的。油价下跌使股市受到压力,并且引发了一些获利回吐盘。在上周五大涨之后,油价下跌的事实可能会让市场受到负面影响。”

  在下周美联储的重要货币政策声明公布前,本周重要事件较少。周一仅有的一份经济数据是美东时间下午3点的10月消费信贷数据。

  上周五标普500指数上涨约2%,道指上涨370点,为近3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此前美国公布了强劲的11月非农就业数据。全周两大指数分别上涨0.1%和0.3%。今年至今标普500指数上涨1.6%,道指上涨0.1%。

  BTIG首席技术策略师凯蒂-斯托克顿(Katie Stockton)表示:“标普500指数将经历一段回调与盘整时期,因为自从10月份大涨之后,该指数已经丧失了短期动能。”斯托克顿表示:“在2135点附近的阻力仍然非常强大,但由于利好的季节性因素仍然存在,该指数也有可能突破新高。”

  经济消息面,周一亚特兰大联储行长洛克哈特与圣路易斯联储主席詹姆斯-布拉德等发表了讲话。

  洛克哈特表示,目前美国经济表现令人满意,正处于稳固而温和增长的道路上,增速更接近2%而不是3%。关于当前美国经济是否满足加息,洛克哈特认为加息条件令人满意,金融市场为下周加息做好了准备。

  在美联储12月15至16日会议的交流缄默期之前,这将是最后一次联储官员讲话。根据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的联储观察工具,市场认为美联储下周会议上加息的可能性为79%。这将是美联储近10年来的首次加息。

  法国兴业银行全球研究部主管帕特里克-莱格兰德(Patrick Legland)称:“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即将开启,它必将包裹着关于加息时间保证的糖衣。市场期待的很多,但历史经验警告我们:在首次加息之前美元汇率会走高,但随后通常变得疲软。这提供了买进的机会,因为2016年之后的货币政策分歧仍将是主旋律。”

  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上周五表示,量化宽松政策(QE)是没有限制的,他的讲话推动当天股市上涨约2%。德拉吉表示:“关于我们如何部署政策工具,没有任何特别限制。”

  德拉吉是周五在纽约发表上述讲话的。周四欧洲央行宣布将延长购买债券计划,但刺激政策力度低于市场预期。


上一条:财经日报(151209)
下一条:财经日报(15120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