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60526)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5-26         点击量1541

  财经新闻

  1. 住房建设规划显示:深圳楼市“十三五”供不应求

  日前,深圳发布了“十三五”时期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的征求意见稿。规划显示,深圳将长期面临住房供不应求局面。“十二五”期间,即便深圳超额完成住房建设规划任务,深圳房价依旧上涨了76%,远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面对长期存在的供不应求问题,购房者呼吁调整住房结构,多建“多房小户型”,缓解住房矛盾。

  日前,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发布了《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6-2020)》(征求意见稿)。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预计深圳商品住房总需求约179万套,其中购房需求约89.8万套,租赁住房需求约89.2万套。

  89.8万套的购房需求,由以下三种需求构成:一是深圳存量常住居民新增商品住房购房需求共计55万套;二是深圳就业大学生购买住房需求9.8万套;三是深圳居民在东莞、惠州等地购房需求25万套。

  89.2万套的租赁住房需求,则来自于以下两类需求:一是深圳新就业大学生租赁住房需求39.2万套;二是深圳新增外来务工人员住房租赁需求50万套。

  而实际上,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实现新增住房有效供应仅65万套;其中,力争新建商品住房批准预售与现售30万套,保障性住房供应35万套。

  为缓解供不应求的住房矛盾,深圳一是提出深圳居民在东莞、惠州等地购房25万套;二是提出通过盘活存量住房、促进住房二手市场发展,力争二手商品住房成交35万套。

  “十二五”期间,深圳楼市就出现了明显供不应求问题,且同期深圳房价上涨了76%,让深圳人倍感压力。

  “十二五”时期深圳住房建设目标是:建设各类住房54万套,其中,建设商品住房30万套、建设和筹集保障性住房24万套。实际上,“十二五”期间,深圳超额完成了任务,合计安排建设住房约60.3万套,完成规划总目标112%;其中,商品住房累计新开工约35.7万套,保障性住房累计新增安排约24.6万套。

  即便如此,深圳楼市依然供不应求。深圳市市长许勤在今年2月初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虽然“十二五”期间,深圳超额完成住房建设任务,但跟购房需求相比还是不足。

  供不应求下,“十二五”期间,深圳房价快速上涨,涨幅远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深圳市规土委数据显示,2011年1月,深圳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20168万元。而到2015年12月,深圳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已上涨到每平方米42476元。为了剔除结构性成交问题导致价格波动这一因素,记者计算了2011年和2015年全年深圳新建商品房的每平方米成交均价,分别为18988元和33426元,涨幅为76%。而深圳统计局数据显示,同期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仅为22%。

  许勤表示,影响房价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方面是供给,一方面是需求,再有就是调控手段和调控政策。

  然而,深圳当前存在新增建设用地几近枯竭,住房用地供应紧张问题。“十二五”期间,深圳商品住房供应用地总量仅完成规划目标的64.7%。作为土地供应主力的城市更新项目,因涉及拆迁补偿问题,平均一个项目至少需要7至8年时间。与此同时,因深圳对人口与财富吸纳能力较强、人口结构倒挂、资本流动性充裕,以及居民投资意识较强等因素,住房需求强烈,只增不减。“十二五”期间的楼市调控政策,虽抑制了一部分投资投机购房行为,但依然解决不了供需矛盾,也解决不了房价过快上涨问题。

  因此,供不应求,将是深圳楼市长期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为了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加大供给力度,购房者呼吁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市区内“多房小户型”的供应量。

  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王峰认为,收紧限购条件和严禁使用金融杠杆配资购房,抑制了一定的投机需求。但刚需担心房价持续上涨,需要借助杠杆尽快实现安居梦的情况的确存在,并且应该得到重视。要解决刚需住房问题,关键是要在供给侧增加供给。

  很多购房者都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政府应该在规划上有所考虑,引导开发商在市区内多建小户型,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多建大户型。这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也有利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王峰还认为,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力度。目前深圳安居型商品房(深圳主推的保障房类型)执行的是按照市场价的七成来定价。他建议,未来在房价过高的情况下,政府进一步降低定价,例如调整成市场价的五成。

  2. 富士康开启“机器换人” 昆山厂区员工减少6万

  富士康昆山厂区已利用机器人技术,将工人人数由11万人削减至5万人,减幅高达54%。

  据昆山市政府宣传部数据,过去一年中,包括苹果供应商富士康在内,当地的35家来自台湾的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总计投入人民币40亿元。昆山市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莲表示,“富士康工厂将员工从11万减少至5万,他们已经尝到了劳动力成本降低的甜头。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效仿。”

  政府调查显示,在昆山约有600家企业有类似的计划。

  作为电子工业制造中心的昆山,共有4800家台资企业,总产值占当地GDP的60%。然而在2014年8月,当地台企中荣金属曾发生导致146人罹难的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伤亡。此后,当地政府和企业一直寻求改变经济发展策略,包括使用机器人代替普通劳动力,从而达到大幅减少工人数量,降低劳动力成本的目的。

  不过,裁员对于昆山而言并非吉兆。截至2014年底,昆山当地人口达250万人以上,其中三分之二是外来务工人员。

  不仅在昆山,富士康深圳龙华厂区也在进行着一场流水线上的革命,富士康近百台不同型号和不同工种的机器人已经在厂区内开发、调试和运作。

  事实上,不仅仅在富士康园区,更多的机器人即将走向生产线。今年1月,标志着“中国制造”的东莞正式通报了红头文件《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该文件中列出了战略举措共43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加速开启‘机器换人’的时代。”

  此外,珠三角地区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机器换人”的政府计划,投资金额达人民币上千亿元,旨在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3. 央行数据透露资金布局 深港通推出已箭在弦上

  央行常规披露的月度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量数据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深市日均成交量已经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而沪市日均成交量则涨跌互现。结合政策面变化以及沪港通推出之前的两市这一指标的变化,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两个判断:一是资金正在紧锣密鼓的布局深港通;二是深港通的推出已是箭在弦上。

  对于深港通推出的政策面信息,各路媒体对给予了重点分析报道,本文不再重复。本文仅就央行披露的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量指标做重点分析。为什么要对这一指标进行分析,下文会给出答案。

  首先来看央行披露的最近三个月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量数据的变化:4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2126.1亿元,环比下降9.6%;深市日均交易量为3604亿元,环比增长3.4%;3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2350.9亿元,环比增长21.6%;深市日均交易量为3486.6亿元,环比增长7.8%;2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1934亿元,环比下降11.3%;深市日均交易量为2959.9亿元,环比下降8.6%。

  将这三个月的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量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最近两个月深强沪弱的格局是比较明显的,即便从2月份数据分析,也是深强于沪。出现这个变化的一个原因就今年3月份,决策层表态将于年内择机推出深港通,于是资金闻风而动。这与沪港通推出前的表现完全相同。

  其次,我们追溯一下沪港通推出前几个月央行披露的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量数据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央行是从2014年6月份才开始发布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量数据的,此前仅发布沪市日均成交量。

  在2014年4月份决策层表态要推出沪港通后,资金即闻风而动。当年6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655.9亿元,较5月份增加55.9亿元;7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骤升至1039.0亿元,环比增加383.1亿元;8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涨至1328.4亿元,环比增加289.5亿元;9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1706.1亿元,环比增加369.1亿元;10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微涨至1750.6亿元,较上月增加44.5亿元。当年11月份,沪港通正式推出。

  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嗅觉最为灵敏的资金已经提前数月就开始布局沪港通了,等到推出前一个月,沪市日均成交量涨幅就趋于稳定。沪港通推出的11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暴涨至2460.7亿元,环比增加710.1亿元。反观这一时期的深市日成交量,虽然也有所增长,但难以比肩沪市。

将深港通政策面的信息与沪港通推出前的信息进行对比,将央行披露的今年3月份和4月份与沪港通推出之前几个月的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量对比,正好印证了本文开始所做出的两个判断。换句话说,沪港通就是深港通的镜鉴,也是未来更多“通”的缩影。

  金融市场

  1. A股小幅收跌 两融余额低位徘徊

  5月25日,A股全天前高后低,市场表现过于疲软。截至收盘,上证综指跌0.23%报2815.09点,深证成指跌0.38%报9784.60点,创业板指跌0.4%报2067.25点,中小板指跌0.26%报6403.62点。两市当天成交金额3712亿元,上日为3711亿元。

  当天,沪深两市净流出资金276.72亿元。其中,568家上市公司获资金净流入,资金净流入超过1000万元的有213家;1976家公司出现资金净流出,资金净流出超过1000万元的有922家。沪股通当日流入15.66亿元,创4月14日以来新高,连续第八日净流入,累计净流入40.92亿元。港股通大举净流入12.33亿元,连续第二十三个交易日净流入,累计净流入235.92亿元。截至收盘,沪股通每日额度130亿元剩余114.34亿元,占比87%。港股通每日额度105亿元剩余92.67亿元,占比88.3%。

  两融方面,至5月24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报8270.18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87亿元。具体来看,当日沪市融资融券余额为4759.12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回升3.68亿元。深市融资融券余额为3511.06亿元,回落1.82亿元。Wind资讯统计显示,当日,沪深两市融资买入额为322.17亿元,前一交易日为352.34亿元;融资偿还额为320.93亿元,前一交易日为352.23亿元;当日的融券卖出量为4076.65万股,前一交易日为3344.59万股。

  2. 收盘:美股收高大盘连续第二日上涨

  美东时间5月25日16:00(北京时间5月26日04:0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145.46点,报17,851.51点,涨幅为0.82%;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4.48点,报2,090.54点,涨幅为0.70%;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33.84点,报4,894.89点,涨幅为0.70%。

  原油期货价格创7个月新高,推动能源与材料板块上涨。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下降。周三美国能源信息署报告称,截止5月20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减少420万桶。

  与此同时,对美联储最早可能在6月份加息的市场预期升温,推动金融板块上涨。通常加息会提高银行的盈利状况。

  标普500指数当中,金融、能源及材料板块板块普遍上涨。公用事业板块成为标普10大板块中唯一下跌者。

  道指成份股当中,高盛(GS)、摩根大通(JPM)等金融股涨幅领先。

  券商Raymond James技术分析师安德鲁-亚当斯(Andrew Adams)认为,一些重要的技术指标表明,市场有可能继续上扬。

  亚当斯表示:“我最青睐的宽度指标,即纽约证券交易所普通股票只上涨/下跌线(NYSE Common Stock Only Advance/Decline Line)今天的表现和昨天一样好,突破了下跌趋势线,并且维持在其上。这支持了我们的观点,即:周二可能是某个重要事件的开端。”

  对美联储可能最早在下个月加息的预期升温,提振了金融板块,因为加息通常会提高银行的盈利状况。

  保德信市场策略师昆西-克罗斯比(Quincy Krosby)表示:“今天美股上涨的大部分原因是央行推动的。”她认为,金融板块领涨的事实说明投资者预测加息可能提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并且改善银行业的盈利能力。

  但克罗斯比认为,通常认为“市场总是宁愿降息而不愿加息。”因此,想要市场继续以可持续的方式上行,就需要“更广泛的市场参与度。”

  一些分析师指出,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这种广泛参与的初步迹象。比方说,MND Partners公司常务理事蒂姆-安德森(Tim Anderson)认为,最近以来科技板块的上涨“的基础之广泛,已高于过去两年我们所见到的程度。”

  周二金融板块与科技的上涨推动当天美股大幅收高。安德森认为,过去股市上涨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自上周四以来数十只科技股已参与了推动纳指的上涨,其中包括过去几个季度以来持续表现低迷的一些小的集团。

  另外一些分析师则指出,投资者的整体情绪已经发生了变化。

  CMC Markets首席市场策略师科林-契辛斯基(Colin Cieszynski)表示:“交易商们继续将美联储的加息倾向视为更为积极的讯号,它表明美国经济风险正在消退,为企业盈利增长创造了积极的环境。”

  契辛斯基认为,市场风险偏好的提高导致金价走低,资本继续抛弃黄金与美国国债等避险投资对象,以建立更为激进的仓位。

  不过考虑到美联储最早可能在6月份加息,还有些分析师似乎对股市的大幅上涨感到担忧。

  经济数据面,美国商务部报告称,4月贸易赤字从上个月的最终读数571亿美元攀升至575亿美元。原先公布的3月贸易赤字为556亿美元。

  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周三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一季度房价同比上涨5.7%,主要是由于可售住房库存的有限。与去年四季度相比,美国一季度房价上涨1.3%,连续第19个季度上涨,但有12个州和华盛顿特区的房价环比下跌。全美房地产经纪商协会(NAR)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可售住房库存为198万套,较去年同期下降1.5%。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周三发布的报告显示,5月20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下降420万桶,降幅超过市场预期。接受《普氏能源资讯》调查的分析师的预期中值为下降330万桶。美国石油协会(API)周二报告称,上周原油库存下降510万桶。

  与此同时,美国上周汽油库存增加200万桶;馏分油库存下降130万桶。

  费城联储行长帕特里克-哈克尔(Patrick Harker)、明尼阿波利斯联储行长尼尔-卡什卡利(Neel Kashkari)以及达拉斯联储行长斯蒂芬-卡普兰(Steven Kaplan)等联储官员的讲话受到市场关注。

  卡普兰表示,政策正常化将是缓慢和渐进的过程。他认为美国正在迈向充分就业;预计失业率会跌至5%以下。预计2016年GDP增长2%,消费强劲。


上一条:财经日报(160527)
下一条:财经日报(1605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