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孟子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江南行         时间:2020-04-13         点击量2302

  近读孟子,发现他的一生和孔子一样,都为了追寻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长期处于颠沛流离中,奔走在诸侯国之间。据说,孟子一生曾先后到过齐、梁、鲁、邹、滕、薛、宋等国,先后长达40余年。但遗憾的是,他一直未受到重用。他的政治报复远未实现,他是苦闷的,但他又是幸运的。

  他生前未能把自己的仁政思想在诸侯国变成现实,但却他死后的几千年里发扬光大,且居统治地位 ,他的思想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他本人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宠,被后人尊为“亚圣”。

  那么,孟子到底是怎么的一个人呢?我认为,他首先是一个有着远大报复,百折不挠,懂得坚守的一个人。他的勤奋有目共睹,他的思想境界深远,他能在当时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鹤立鸡群,着实难得。他生活的年代恰是一个学术空前繁荣的时代,各种思想交汇,碰撞,融合,又各自坚守,开创了我们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一次“百家争鸣”。正是基于此,孟子从时代的发展中汲取营养,从与各派的论争中,不断修订、吸收、完善自己的学说,凭着他深厚的儒学素养,他屏弃了儒家早期“尊周室复周礼”的保守思想,发展了儒家学说,与此同时,也确定了他在儒派中的主导地位。

  孟子又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他在极力维护儒派思想的同时,还在激烈的辩论中,让自己的生活及思想随机应变,最终导致他思想学术观点的灵活多变。用他的话讲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只要不放弃根本原则,一切皆可随机应变,哪怕破除陈规陋习。

  他的许多学术思想散发出朴素的辨证色彩。他一生主张“性善说”,他说正如人生有四肢一样,人的善良本性生而有之,人生之所以皆善,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又分别与他所主张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相应。在生活中,他更强调后天个人的努力和社会环境对完备人性和道德的重要影响。据此,他又提出了具体提高个人修养的措施:首先要“求其放心”,即在后天的实践中把业已丧失的仁爱之心不断寻回。其次要高度重视“居移气,气养体”,即不可忽视后天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完备人性和道德两者间的必然联系。再次要“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即重视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使人们的善良本性日臻完美。这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不无教益,当人们痛感世风日下,道德滑坡,人心不古的时候,我们才愈发发现孟子思想闪烁出夺目的光茫。

  孟子又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这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

  关于人的价值,他强调要在砥砺中成长成熟,在贫困、忧患中崛起,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善养浩然之气”。在矛盾面前,要懂得选择,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当“生”与“死”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该做出如何选择,是考验一个人的最佳时刻,孟子主张“舍生取义”,激烈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至今仍为人所尊崇。

  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魄力与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诚然,孟子的学术思想毕竟有其局限性,它是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的,有其不足,也有糟粕,但其朴素客观的哲学思想在当下仍有许多借鉴意义,重温先贤著作,收获良多,希望其思想之精华在现代化建设中能更加大放异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