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乡愿与狂狷”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2020-06-04         点击量4484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论语.阳货》。

  《论语.子路》中亦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所谓的乡愿便是不偏不倚,像墙头草一般,离两面的距离一般远,归这面行,随另一面也可,见风驶舵。乡愿的人,德之有亏。

  这种人更好地隐藏了缺点,没错误,当然也没成绩。是尸位素餐的真实写照。

  《孟子·尽心下》对此则有更明确地定义。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同流合污,八面玲珑,四面见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哪里有一点“舍生取义”的影子?貌似忠恕,却是没有原则的趋炎附势的伪君子。怎么能和他谈尧舜之道?

  这种老好人,有他五八,没他也四十。没有自己的声音、态度,只是多了一个活物,耗费着粮食,对于别人他可以是空气,对于自己则是一堆活细胞,吃着一日三餐。貌似中庸,却和中庸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庸”也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只是富有了中和,调和的一种能力和素质,需要更高的智慧。安于其位,在自然、社会中默默实践。看准时机,找到一个最大限度的万全之策。既能坚持自己,又能最大限度地靠近自己的追求。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得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如果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交往,就一定要找志向高远或者洁身自好的人。志向高远的人奋发上进,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

  中行,进退合乎有度,是中庸的一种能力。

  狂狷之士,自有其可爱之处。狂,是不拘一格的排山倒海,有蔑视陈规的勇气,敢于行动。尽管碰壁多多,多为马前卒。但是毕竟有所作为,自身的追求价值得以部分体现。比如,历史上众多的文人狂士,屈原,谭嗣同等,就当时的国情,他所鼓吹的主张,是明明不可为,但是还要牺牲自己,成为前车之鉴。

  而狷则是一种高洁的品行,我不同流合污。我避世于外,成为隐士。严子陵钓鱼富春江,陶渊明的隐居田园,都是有所不为。知道如何取得“上进“,却不屑为之,不会去不择手段。

  隐士们是不是就天生要隐起来?不是的。除了个别与世无争的之外,多数人是在生存,或者实现自身抱负的过程中,遇见强大的阻力,自身不能改变与克服。在这样的情况下,便有三种生存形式。狂、乡愿、狷。

  乡愿令人鄙弃,不值得提。但一个人有“狂”“狷”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若有“智”的伴随,学会进取和自守——在条件适合的时候,出来平天下,在社会环境险恶的时候,则能保全自身,就更接近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