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札记之仁者无敌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水如空         时间:2020-06-17         点击量2483

  不得不说,齐宣王毕竟还算个有想法的领导人。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有想法,而且还有行动,尽管要以这种行动去实现他的理想有些不切实际,用孟子的话说就叫“缘木求鱼”。而且问题还在于,“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那么,齐宣王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呢?“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是要喝国酒吃大餐享用野生动物吗?是要穿名牌挎名包戴名表吗?是要左拥右抱享受齐人之福吗?是要听听流行音乐看看A片吗?是要手握重权对人颐使气指吗……这可是绝大多数古代人的追求目标,其实齐宣王也不例外。比如“独少一爱”的典故,说的就是他的大臣淳于髡讽刺他也和其他领导人一样爱名马、爱美味、爱美色,却不像那些古代名君一样爱贤才。此外,在宣王身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典故。由此可见,在生活腐化的问题上,宣王并不比别人强多少。可是这些却完全处于臣民们的可理解甚至可容忍的范围之内,只要他在腐化之余还能做那么一些利国利国的正经事儿。

   宣王是真的想干些正经事儿的,而且这想法还不是一般的苟且偷安;在他心里,还有一个更伟大的理想,那便是征服强大的竞争对手,让齐国这头睡狮迅速雄起,屹立于世界东方,完成齐国的“伟大复兴”。其实孟子很容易就猜到了他的想法,一个不把享受太当回事儿的领导,又怎么可能没有那么点儿雄心壮志呢?而齐宣王开篇问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一见面就问题曾经称霸诸侯的齐桓公、晋文公的故事,便可见他的伟大抱负了。果然,一番验证之后,孟子便直接点破了他的愿望:“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而孟子却认为这一愿望是很难实现的,原因很简单:“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你的国家是否行了“仁政”?如果施行了仁政,那么自然“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还别说,这个齐宣王还真够虚心的,一点儿也不为孟子那一套不太中听的话而生气,反倒来了一句:“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居然承认自己有点昏愦,居然还想叫孟子再提点具体意见,他好摸着石头过河,先试试看。

   于是,孟子就给他指出了所谓“仁政”的两点表现:第一便是要关注民生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不折腾”,让老百姓可以安安心心地自由生产。第二便是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教育及相关工作,“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用孟子的话说就是“然而不王者,未曾有也。”

   那么宣王听孟子的话了吗?似乎听了,却没有完全听。他自认为“寡人忧国忧民,因愿得士以治之。”(《战国策·齐策》)所以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建了一个深为后人所称道的“稷下学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史记·田敬仲世家》)由此看来,他虽然招来了一些高端人才,使齐国成为文化学术中心,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诸多民生问题,也就是没有真正施行所谓的“仁政”,所以终齐宣王之世,也没有实现“王者”的愿望。

   遥想宣王当年,曾经那么慷慨激昂、那么信誓旦旦地说出“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的时候,那种豪情、那种志愿,是多么令人赞叹、多么令人神往、多么令人激愤!然而事实上,他能够做到的却仅仅是“大哉言矣”,老子说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上一条:论勇气
下一条:君子坦荡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