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何足道哉         时间:2022-07-12         点击量1273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抱怨,因为工作不顺,感情受挫,生活压力过大,或者一时的心情不爽,都会不由自主去抱怨。

遇事则抱怨,渐渐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当抱怨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会慢慢因为经常抱怨而发生改变。大事抱怨,力所不及的事情发生,去抱怨。一些生活琐事,也习惯性去抱怨。每天唠唠叨叨,不知所谓,不去抱怨,似乎就不知道还能够说些什么。男人习惯性抱怨,就会成了垃圾桶;女人习惯性抱怨,变成了怨妇。

抱怨就是一种消极的,充满负能量的污染源,能够毒化周围的环境,破坏身边人的心情。长此以往,生活回馈给那些喜欢抱怨的人的就是负能量。

没有谁的天空永远一片晴朗,没有风雨;没有谁的道路一直鲜花锦簇,没有坎坷,没有荆棘;也没有谁的生活里,总是风调雨顺,事事遂意。风来了,雨也来了,能够躲避,就去躲避。没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就顶风冒雨,一路向前。抱怨没有任何意义。风不懂,雨也不懂。抱怨风吹雨打,风雨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变得风轻雨静,所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规避风险,或者迎难而上。人生一条路,从开始到结束,花开花落,福祸相依,无法逃避,也无法停下匆匆的脚步。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无论幸福还是艰辛,无论前路崎岖还是平坦,都要心平气和地接受,一步一步走下去。艰难的时候就停下脚步,或者躲在角落抱怨世道不公,根本改变不了任何事情,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情。当你抱怨的时候,弄糟了的不仅仅是心情,还会白白耗费时间,耽误了前行的脚步。

曾经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家四口,儿女双全。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家庭。男人踏实肯干,一双儿女懂事好学,学习成绩也还不错。但是,女人就是习惯抱怨,凡事都抱怨。别人看来是长处,她却不满。认为男人木讷老实,既不懂人情世故,又胸无大志。既不能让自己风光无限,又不会花言巧语。在女人的眼里,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男人实在是配不上自己,自己的一生,跟着男人实在是倒了霉了。所有与男人有关的,就去抱怨,就不停抱怨。在家里抱怨,遇见外人,也是抱怨,熟悉的人送她外号“祥林嫂”。时间久了,儿女的眼里,父亲也变得平庸无能,微不足道了。男人自己也渐渐失去了自信,愈加变得沉默寡言,苦闷、郁闷、卑微。到后来精神上有些问题,最终,寻了短见。

很多人就是这样。原先遇事去抱怨,后来,习惯了,什么事都抱怨,该不该抱怨都去抱怨。抱怨成了有毒气体,毒害了周围的环境,荼毒了别人的心灵。

遇事不去抱怨,会如何呢?

我想起那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就是一个懂得遇事不去抱怨的人。不去抱怨,遇事就会积极调整心态,不去怨天尤人,不去迁怒于人。能解决,就积极去解决。无法解决,就坦然面对,再大的问题,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总会有过去的一天。就像那个“塞翁”,“失马”坦然处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亦坦然处之。“其子堕而折其髀”坦然处之,最终,战争爆发,“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由此看来,遇事不抱怨,是智者所为。

前时在网上看到了两张照片,很受启发。一幅是一家人在住宅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毁灭后的留影。虽然一家人满身灰烬,一脸哀伤,但是,他们没有哭泣,没有抱怨,而是一家人站在一起,和即将消失的住宅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纪念。一张是一对年老夫妻,遭遇交通事故,车毁了,人却平安无事。两个年过半百的人,虽然满身伤痕,一脸血迹,依然以潇洒的姿态,依靠在报废的车前,留下了一张足以让人赞叹的照片。

不抱怨的底蕴就是荣辱不惊,乐观,勇敢。

如果没有乐观勇敢的心态,那失去家园的一家人,那对遭遇车祸的夫妻,就无法面对那些飞来横祸而不惊不乱。

遇事乐观,就会从绝境中发现希望,从不幸中感受万幸。家园烧毁了,汽车报废了,人都完好无碍。这不是绝境中的希望,不幸中的万幸吗?绝境逢生,还有什么值得去抱怨的呢?

遇事不抱怨,是一剂良药,给人以安全,以祥和,以快乐,以幸福。

试想,如果那失去家园的一家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灾,面对被毁掉的家园痛不欲生,痛哭流涕,寻死觅活,会怎样呢?那对夫妻,遭遇车祸后魂飞魄散,惶惶无措,相互指责,会如何呢?不但于事无补,还会雪上加霜,让本已遭受创伤的心灵,再遭摧残。

最明智也是最为有益的方法就是不抱怨。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有一首著名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是的,不去抱怨,就是相信快乐的日子终将会来临。

 

上一条:天雨流芳
下一条: 老子之“道”有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