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断舍离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何足道哉         时间:2023-09-05         点击量675

       “断舍离”原本是佛家的一句经典,因为一位日本作家拿来用作了一本书的书名,写了一些关于生活的杂七杂八的事物。“断舍离”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联系,不断被人提起,成了一种生活态度。于是,很多提倡极简生活的人,便从“断舍离”入手,清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断那些该断的,舍那些该舍的,离那些应该远离的,果真,生活清爽了许多,生活的质量也因此而得到提升。

我们的古人极具生活智慧,文学艺术也好,思想学说也好,从来没有脱离生活,高于生活,却是来源于生活。就像那博大精深的佛家学说,不管岁月如何行走,佛学与生活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出世,却时时处处关照尘世。

就像“断舍离”,出自于佛学,却隐入尘世间。

但从生活角度来说,僧人们的日常,断舍离最为彻底。断了所有尘世的爱恨,舍弃了人世间的情念,自然也就离开了那些恩恩怨怨牵牵绊绊。“断舍离”是佛学谶语,也是偈语,更是诫语。

在佛学的理念里,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大千世界纵有千般痛苦,但欲海不填,难知足常乐。蛮欲缭身,何以解脱?

当断,当舍,当离。

为着这个“断舍离”,那些庙宇寺院,往往修建于大山深谷之中,创建出一个能够“断舍离”的环境,以利于由“俗人”到“出家人”的过渡。然后就是修行,苦行僧一般的修行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断舍离”。该断的断了,该舍的舍了,该离的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出家人,就渐渐达到了“佛”的境界,出尘离世了。

一脚踏进佛门,昨日一介凡夫俗子,就背负了岑寂,就该细细品尝那个“断舍离”。

断,乃断绝不需之物。

什么是“不需之物”?这需要人的智慧。在我们的世界里,人们总是喜欢占有,而不是断绝,而不是“舍弃”。柳宗元写过一篇叫做《蝜蝂传》的文章,里面提到一种负重的小虫子,这种虫子会不停地将东西放到自己背上,直到累死压死为止。“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作者叹息曰:“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虫子尚且如此,人犹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人的本性,所有佛家才会有“断舍离“之说。

在佛的意识里,“舍”即舍弃无缘之人。

这一点,与我们一般关于“舍”的观念还是有所差异的。佛家的理念中,“断”的是物欲,而“舍弃”的却是人缘。什么是“无缘之人”?在我们的意识里,相遇相见即为“有缘”。佛又曾经说过:“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擦肩而过都是前世的五百次的回眸,那么,相遇了,相见了,又或者相识了,怎么会“无缘”呢?

佛所谓的“缘”应该与见与不见无关。

应该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应该是鲁迅与瞿秋白的“人生得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里,佛的“缘”与我们所谓“对的人”高度契合。有缘与无缘,不在于见或是不见,而在于这个人与那个人是不是钟子期与俞伯牙那样的“知音”,是不是鲁迅与瞿秋白那样的“知己”。所以说,即便是“擦肩而过”,因为前世五百次的回眸,已成为“知己”了,即为“有缘之人”。有缘与无缘,看你是不是那个“对的人”,是不是“相知”。

我们生活中也应如此。茫茫人海,有多少人值得让你为之袒露真心,以诚相待?人生多艰,有多少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不计回报?“对的人”,才会掏心掏肺,才会两肋插刀,才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才会千山万水而心向往之。

有缘,就是肝胆相照,就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所以,佛说,缘起缘灭。相濡以沫是缘起,相忘于江湖,就是缘灭。缘灭了,就当舍弃。倘若“不舍”,便是累赘,便是负担,便是孽缘。

离,乃绝离苦恼执念。

人生很多的烦恼都与人的欲念有关。

王阳明说:“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王明阳是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学说,他的“减欲”说,从佛学出来,走进世俗生活,既通俗,又深刻。“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人就是一辆行驶的车辆,承载量是固定的,装什么,就看人的需求。装下一分贪欲,便少却一分天理;装下一分恶意,便少却一分善念;装下一分烦恼,便少却一分快乐。所以,佛说,要绝离苦恼执念。王明阳说,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朱熹曾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的贪欲没有止境,车的装载有限,这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就需要适当控制人的欲念。在你不断装载的过程中,其实也在不断进行着“绝离”。装载了清廉,就绝离了贪欲,装载了良知,就绝离了邪恶,装载了爱,就绝离了恨。装载很重要,绝离更重要。

所以,佛学就有了“绝离”之说。

佛学的断舍离,符合现代人极简生活的理念。

我没有读过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但我确信山下英子是知道我们佛教的“断舍离”的,明了佛学里面“断舍离”的内涵。将佛学的经典移植到现代生活中,倡导一种具有现代精神的极简生活,的确是山下英子的一大贡献。

佛学的“断舍离”是精神层面,是一种信仰。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是物质生活,也是一种信仰。从精神到物质,是我们的佛学对生活的积极参与与热情关照。从出世到入世,恰好是我们古代人文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文化优良本质之所在。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磅礴而包容,博大而精深。儒家、道家、佛家,道不同,殊途同归。

佛学的精髓是度人。度人,首先是干预人的日常。

山下英子将佛学观点改造成一种生活理念,让庙宇的佛学回归尘世的生活,让晨钟暮鼓的经文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指南,让庄严的佛法度人成为一种生活自觉,也完成了一种超度。而这样的超度更有烟火气息,有温度,有脉脉人情。

何乐而不为呢?

山下英子《断舍离》的观点很简单,也很有实际意义。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在我看来,“离”还应该加上远离那些没有必要的人际关系,让自己轻松下来。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与我们佛学的“断舍离”看似相去甚远,其实血肉相连。佛学的“断舍离”严谨而深奥。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却是简简单单明明白白。

很简单是吗?

倘若真正能够做到,我们的生活将变得轻松而愉快。


上一条:人性善恶
下一条:内心触动的瞬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