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学易之六爻溯源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水如空         时间:2024-04-22         点击量105

        “爻”是《周易》中的专用字,表示的就是记录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阴阳符号。所以,代表阳的符号就叫阳爻,代表阴的符号就叫阴爻。而阴阳两爻分别组合,便形成“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四组,即是所谓的“四象”。如果将四象再分别置于阴、阳爻之上,便组成了可以代表天下万事万物的“八卦”。如果将八卦再分别组合,便成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计三百八十四爻。而《周易》全书,便是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解释。

由此看来,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有六爻,这本是自自然然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由八卦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不可能出现五爻或七爻的情况。

然而在《周易·系辞下传》中却别有一番解释:“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据此而断,六十四卦每卦之所以是六爻,乃是因为易理包涵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而将三才的数目增加了一倍,才最终成为六爻的。而《周易·系辞上传》中则更明确的指出:“六爻之动,三才之道也。”

显而易见,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看法,因为对于八卦的来源,同是在《系辞》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解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而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六十四卦源于八卦,八卦源于四象,四象源于两仪,而两仪又源于太极,太极源于无极(周敦颐《太极图说》载“无极而太极”)。这本来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思想。而三才观念则过多的强调了“人”的因素,从范围上看就小了许多,是不符合易道“广大悉备”的特点的。

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六爻,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如果以二进制进行分析,阳爻代表1,阴爻代表0,则上爻为低位(1位),下爻是高位(32位)。在《周易本义》所附的《六十四卦方形地象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从坤卦(0)到乾卦(63)这六十四个数字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地象图》还有许多妙用,这里不做细论。)

需要说明的是,既然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坤二卦分别是纯阳和纯阴外,其他六十二卦都是“六爻相杂”于是便有了“爻位”的说法。这一名词同样出于《系辞》,而《象辞》《彖词》等则对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阐释;宋朝以后,《周易》经过朱熹的注释后,成为科举的必考科目,这一思想从此更加深入人心。因其太多的注入了儒家的“尊卑、中正”等观念,无论在当世,还是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将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就源于此。

“爻位说”有两个重要的观点,即“中”与“正”,“中”是分别指上、下卦而言,处于每卦中间的二、五爻位则是处“中”,其它爻位自然就是不“中”了。而“正”则是就阴阳爻位与阴阳爻而言。由于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以自下而上,“初爻、三爻、五爻”属于阳位,而“二爻、四爻、六爻”属于阴位。如果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则是“得位”,即为“正”;反之则是“失位”,自然是不“正”了。大致说来,“中”、“正”则吉,不“中”不“正”则凶。这更是儒家思想的一贯表现。

《周易·系辞下传》载“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说的就是,二爻与四爻同为阴位,但二爻爻词多是赞誉之词,而四爻则多是警惧之词。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二爻“其用柔中”,而四爻远离“中”、“正”之位的缘故。

然而还不仅仅是这些,儒家在解释卦爻时,更是不遗余力地加入了“尊卑”的观念。同是在《周易·系辞下传》中,对三爻和五爻的解释就完全不同:“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三爻和五爻同是阳位,这里作者为什么就不再提“柔之不利远者”的话了呢?就是因为五爻居于“尊位”的原因,而三爻在下面,位卑,虽是阳位,但也只能得到“多凶”的下场,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再将五爻和二爻做一对比,就更有意思:五爻为阳位,二爻为阴位;五爻为尊位,二爻为卑位,同样都是“守中”,同样都是“多誉”或“多功”,处于属于吉利的位置,但其原因却大相径庭。五爻之吉是因为处于尊位,而尊者处于阳位,才可以“自强不息”,才可以发挥阳刚的本性,努力上进,积极进取,并有所做为。处在这个位置上,如果不思上进,唯唯诺诺,优柔寡断,则是不吉利的了,这就是“其柔危,其刚胜邪”的原因了。

同样,二爻之吉乃是因为处于卑位,而卑者处于阴位,就需要“厚德载物”,柔顺守中,“思不出其位”,做一个安分守己的“顺民”,这样才会永保平安“无咎”。如果非要“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不能随遇而安,性格强硬,一心进取,便会有“犯上”之嫌,结果当然也会是凶的。这就是二爻之吉一定要“其用柔中也”的原因。

而在后世的易学书籍中,则更将这一思想发展到极致,甚至不止是二爻与五爻,其他四爻也都可以表示不同的身份地位。如在《断易天机》《易隐》等书中,就都有类似的说法:“初爻为万物(或地),二爻为人民,三爻为县府,四爻为朝臣,五爻为天子,上爻天时(或社稷)。”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眼中,六爻正如一个金字塔,自下而上,尊卑分明。而六爻中,除了上爻为天,初爻为地外,中间四爻的“人”位是绝对按照身份地位排列的;而五爻“天子”与二爻“人民”更是一对鱼水相依、相互对立而又不可分离的矛盾双方。

如果通读《周易》,就会发现,“爻位说”是仅仅出现在《系辞》《象传》《彖词》等《易传》中的,而作为最原始的文本《易经》部分,几乎没有一处提及。由此更可以证明,“爻位说”是出于东周乃至西汉时期的儒学家之手。即使我们不说这样的解释是歪曲了《周易》的本义,但至少可以认为,这些理论根本就不是《易》理最本源的思想。

做出这样的推断,并不是说六爻之间就是毫无关系的,事实上,每一卦的六爻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许多卦的爻词中更是十分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乾卦,六爻纯阳,自下而上六爻的爻词分别是“潜龙勿用”,“见(通现)龙在田,利见大人”,“终日乾乾,夕惕若,”“或跃在渊”,“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六爻皆以龙为喻,讲了六种不同情况下龙的表现,次序井然,没有任何两爻可以颠倒过来。而渐卦的爻词“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陆”(有人认为“陆”字当做“阿”,但帛书周易中仍为“陆”。)咸卦的爻词“咸其拇”,“咸其腓”,“咸其股”“咸其脢”、“咸其辅、颊、舌”等都有类似的顺序,是绝对不可以随便更换或颠倒的。

可以说,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的卦词、爻词,都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绝不可以分割开来,孤立地去理解,更不可以寻章摘句,去做片面的解释。六十四卦,每一卦都记录了一个事物自始至终的完整过程,并由此引发开来,给我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

人们常爱以乾卦为例,去归纳总结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即:开始时时机不够成熟,不可轻举妄动,一定要“潜龙勿用”;而做好了准备,可以开始了,就要展露头角,“见龙在田”了;一旦选准了目标,就必须勤奋努力,“终日乾乾”,可是到了晚上却要及时反思,不断提醒自己不可轻心大意,“夕惕若”;做得顺手了,有了一定成果时,就要抓住时机,大胆尝试,“或跃在渊”;这样下去,终会达到光辉的人生顶点,就如一条巨龙,可以自由翱翔,“飞龙在天”;然而凡事不可太过,在最辉煌的时候一定要想到适可而止,功成身退,不然就可能“亢龙有悔”,走上下坡路,就该后悔莫及了。

只看这一卦,就有如此意味,蕴含了如此高深的生活哲理,叫我们不由得不佩服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然而,这还仅仅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可以说,在《周易》中,每一卦都完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每一卦都是事物发展自然规律的完美诠释。这一点,倒是和儒家“过犹不及”的思想颇为相似。细品乾卦,我们大概就可以体会到为什么会出现“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的根本原因了。

对于这一点,《易传》的作者当然也有所认识,《系辞下传》中就说到:“六爻相杂,唯其时务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其实,这里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初爻只是选择了一件事物来进行描述或比拟,然后其他四爻就顺着这一思路延续下去,直到上爻结束为止。只可惜作者没有把这一观点进一步深入阐述,接下去的一段话就又跑到了“贵贱”、“刚柔”、“中正”的封建伦常问题上去了。

社会发展到今天,“九五之尊”以及与之类似的观念早已成为历史,人人平等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对于《周易》中的六爻,我们也应该剥去其封建伦常思想的外衣,恢复其朴素真理的本来面目,对其进行全新的诠释。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尽管《周易》的卦词和爻词中经常出现“吉、凶”的字样,但是六爻爻词只是模拟或记述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本身是没有吉凶之分的。《系辞上传》也提到:“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也就是说,所谓的“爻”,不过只是代表了阴阳二象的变化规律,而爻词中的吉凶,只是在自然的发展变化中可能产生的得失结果而已。正所谓“君子修之则吉,小人悖之则凶。”其实吉凶并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加以合理利用,吉凶的结果都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本文于2008年4月21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