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学易之五行探微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水如空         时间:2024-04-29         点击量104

       提起五行,人们往往会将它和封建迷信联系起来。因为算命先生往往会说某人“五行缺水”、“五行缺火”等等。既然缺了某一行,当然就要想办法补救。鲁迅小说《故乡》里的闰土,就是因为“五行缺土”,所以才在名字中加以补救的。另外,人们在算命时还总要问一句:“我是什么命的?”因为不同命的人性格不尽相同。而且,如果两人命相(音向)相生,自然会互惠互利;而如果命相相克,则会对受克者不利的。所以,在旧社会,常常有将命中克父母的子女送人或拜干爹干娘转移受克对象的情况。

将五行用于论命,这里且不论其是否科学,但天下之人多矣,千人千面,各不相同,仅仅这样简简单单地分为五类,毕竟还略嫌粗糙了些。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无论是阴阳、五行,还是三才、八卦,都是可以涵盖天下万事万物的。如果仅仅用于算命,则不免糟蹋了这一精华,我们还应该从更广、更深的层次进行解读。

五行理论,一般认为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从革(意即可以随意塑形),水曰润下,土曰稼穑。”其含义还是比较明显的,这里不做细论。

因为五行可以涵盖天下的万事万物,如果试将而将五行与其相配,就会发现有无限趣味。

五行配五星,这是从天文上说的。因为五大行星在中国本来就以五行命名,所以无须多做解释。古人认为,是燧人氏“仰观列宿,俯察五行,知空中有火”,所以才发明了钻木取火。事实究竟如何今天已不可知,不过试想一下就会发现,先有五星和五行,之后才有了钻木取火的观点多少有些不太可靠。因为如果之前没有火,又怎么会有火的名字呢?这也许是由于在传说中造成的本末倒置的现象,在此且不做讨论。有意思的是,五大行星在太阳周围排列的顺序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五行配阴阳,木曲直(随意向上生长),火炎上,属阳;金性寒,水润下,属阴;而土因情况而变,并无一定。那么,属阴的金星、水星爱太阳引力最大,自然会处在距太阳最近的位置;属阳的火星、木星受太阳引力相对较小,自然就处在距太阳较远的位置,以阴阳理论看,这样的分布是在情理之中,根本不足为奇;而土星则在最外围,包围着其他四星(也包围着地球),正可见五行中土的独特地位。因为对于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华夏民族,土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一思想体现在五行理论中,就是突出了“土”的独特地位。关于这一点,下文还会有进一步的说明。

五行配四时,这是从时间上说的。木配春,火配夏,金配秋,水配冬,土配长夏(即夏末),或者说土附在四时之末。因为“万物土中生”,在这个地球上,土是万物之本,其他四行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木要因土而生,火燃烧后灰尘即化为土,金从土中而来(金属提炼于矿石),水要依土而存。离了土,其他四行也就没有了依靠。所以十二地支配十二月中,代表土的“辰戌丑未”月是分别附在四季最后一月的(即四季月,每个季节的第一月和第二月分别称为孟月和仲月)。十二地支中,竟有四支代表土,又可见土的重要性。

五行配五方,这是从地理上说的。木代表东方,火代表南方,金代表西方,水代表北方,土代表中央——这里又可见土的独特地位。因为四方方也同样可以代表四季,那么,将这一时空联系起来看,就更有趣味。试看四季吹来的风,古人都为它们起了独特的名称:春风称为和风,夏风称为熏风,夏风称为金风,冬风称为朔风。这四种风的不同,正代表着五行所代表的五气的不同运动方式。因为中国的气候,春天多刮东风,温暖湿润;夏天多刮南风,干燥火热;秋天多刮西风,肃杀凉爽;冬天多刮北风,凛冽严寒。而在地球上,植物对“气”的运动变化是最敏感的,而五行恰好代表了这五气的运动方式。这些理论,仔细琢磨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当然,关于风的表象仅仅适用于中原地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在地中海一带,也许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当然,无论风向如何,气候如何,在四季分明的温代地区,植物的生长规律大都还是类似的。

五行配脏腑及五官,是从身体上说的。木配肝,开窍于目,所以得了肝炎会二目赤黄;火配心,开窍于舌,所以心火上升会口舌生疮;金配肺,开窍于鼻,所以伤风感冒会鼻塞鼻痒;水配肾,开窍于耳,所以肾虚肾亏会头晕耳鸣;土配脾,开窍于口,所以脾胃不和会气粗口臭。当然,人体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器官,人体的病症更是千差万别,但终究不离五行的生克制化。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皇帝内经》,或者常见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其中都会有相关的论述。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脏腑中,土的地位同样是特殊的,因为土是养命之源,而在人体中,我们人类吃的食物都要进入胃中,胃正是我们人类的养命之源,而五腑之脾,以及五脏之胃,五行正是属土。

此外,依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五行配五色则为青赤黄白黑,配五音则为角 宫商羽,配五常则为仁礼信义智,(我们常说仁义礼智信,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又可见土的重要性。)配五帝则为颛顼,帝喾,黄帝,唐尧,虞舜,配五味则为酸、苦、甜、辣、咸,配五岳则为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阴阳一样,五行同样可以涵盖天下的万事万物,只要我们有兴趣去悉心钻研,都会有无穷的意味。

那么,五行何以称之为“行”呢?据《三命通会》的说法:“五行者,行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是谓之行。”这就意味着,五行绝不是静止不动的,虽然它们只是简简单单的五个字,但绝不仅仅代表着这五种实体的事物,更是代表着世间的万事万物、代表着自然中五种不同的运动变化方式。也即是所谓的“在天为五气,在地为五行。”地上可见的万事万物都是五行所显示的具象,而天上不可见的则是主宰着五行盛衰的“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气的运行归根结底是受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影响。简而言之,也就是取决于四季的和昼夜的变化。

《五行大义》载:“木居少阳之位,春气和煦温柔,弱火伏其中。故木以温柔为体,曲直为性火居老阳之位,炎炽赫烈。故火以明热为体,炎上为性。老阳之位,阳气至此而极,阴气至此而生。金居少阴之位,西方成物之所。物成则凝强,少阴则清冷。故金以强冷为体,从革为性。水居老阴之位,以寒虚为体,润下为性。”而最有意思的还是土:“土在四时之中,处季夏之末,阳衰阴长。居位之中,总于四行,积尘成实。积则有间,有间故舍容。成实故能持。故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性。”也就是说,土处于夏季的最后,正在四季的最中位置,阳气渐衰,阴气渐长,所以就有了阴阳两种属性,其他的四行都离不开它。而它的特点是,既有间隙,又有实体,所以能支撑也能包容万物,当然最适合种植庄稼了。这仍然可以看出在农耕文明中土的重要地位。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五行其实还是源于阴阳的。将阴阳二爻分别重合,会有四种不同的情况,是为“四象”。《易·系辞》载:“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可见,四象是源于阴阳两仪的,换言之,四象,实际上就是阴阳重组的必然结果。而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这四象,恰好相当于春夏秋冬四季,亦即五行中的木、火、金、土四行。而土,则做为独特的一行附于夏末,正是阴阳交汇,万物停止成长的时候。至此,五行理论才真正完善起来。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有过类似于中国五行理论的远远不止是中国人。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认为,物质是由火气水土四种“原性”构成的。而著名的佛教《楞严经》,更是认为,整个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所谓“四大皆空”,即是指这四种元素的本质是都归于虚无的。而更早的古印度的《吠陀》中,更是认为,世界的形成,是基于地、水、火、风、空五种自然因素。

可以看出,以上种种思想与中国的五行学说都十分接近。然而不同的是,这些观点,都仅仅将物质的组成归纳为几种基本元素,与中国的五行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五行不仅都有自己所代表的具象,更有着抽象的概括性,可以涵盖天下的万事万物,其他的几种理论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此外,五行学说还有着一整套非常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横向说,五行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生克制化的关系,从纵向说,自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具有很清晰的发展脉络,显现出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不能说不是我们祖先对自然和社会认识上的一个突破。

此外,中国的五行理论除了具有哲学上的认识意义外,更有着实实在在的现实功能。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医学,就是建立在五行理论基础之上的。在历史上,中医不知道解除过多少人的痛苦、拯救过多少人的生命;直到西医已经大范围普及的今天,仍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还要说明的是,中国的五行学说不是单纯的“学院派”理论,在民间,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早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更有一些文人墨客们,常常喜欢借用五行题目,玩起了有趣的文字游戏。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烟锁池塘柳”,下联是“炮镇海城楼”,就将五行的偏旁分别嵌入联中,堪称一绝。乾隆年间,工部(俗称水部)失火,重新修建,偏偏工部尚书姓金,有一位中书令给纪晓岚出了上联:“水部失火,金尚书大兴土木。”纪晓岚对道:“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以五方对五行,奇妙之极。近代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经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有人出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至今无人能对,成了一个著名的“绝对”。

可以说,五行学说是对阴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理解了五行的基本理论,则意味着又向《周易》这座神秘的殿堂迈进了一步,那么,走出迷雾,拨云见日的时期就为时不远了。(本文于2008年9月4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