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学易之变化无穷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水如空         时间:2024-04-10         点击量90

       《周易》为什么称为“易”,“易”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前人对此一直存有争议。在众多解释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完备的当属《易纬乾凿度》:“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的《易论》则据此将易字解释为“容易、不易、变易”三个意思。所以,后世的许多解易者都以此做基础,甚至有了“三易”之说。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看法实在很难自圆其说,或者说,这根本就是一种“两头堵”的解释。无论如何,同一个字或同一个名词都不可能同时代表“容易”和“不易”互相矛盾的两方面。因为,无论是“容易”,还是“不易”,都都是针对学易者而言的。由于个人资质不同、悟性不同,学习的难易程度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悟性强的人可能会觉得容易些,而悟性差的人就会觉得实在“不易”。可是,如果一个人对于《周易》根本就不感兴趣,也不想研究,那么容易与不易对他来说根本就毫无意义。虽然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周易》的基本原理中,每个人都是《周易》基本理论框架中的一颗棋子,可是究其根本,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其中的文字乃至于卦图和他们之间都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其实,“易”字本身已经明明白白表明了它的基本含义。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载:“阴阳之谓易。”试将“易”字拆开来看,就会发现,它是由“日”、“月”两个字组合而成的,而日月则代表了运动不息的阴阳二象。简而言之,易道也就是阴阳变化之道,所以将“易”解释为“变易”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也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英语中,也将《周易》翻译为“变化之书”(The book of changes)。

那么,在《周易》的基本理论框架中,阴阳二气究竟是怎样变化的呢?

我们常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而在《周易》中,便将这一永恒变化之道阐释得淋漓尽致。在《六十四卦方形地象图》中,如果以阳爻代表1,阴爻代表0,从坤卦开始,至乾卦结束,六十四卦恰好用二进制完美地表示了0到63依次递进的过程。而在这六十四卦的排列,每行八卦,共计八行,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个方形结构,就会发现,处于中间的正好是“震、巽、恒、益”四卦,或者说,都是由八卦中的“震、巽”组合而成的。《说卦》解释说:“巽为风,震为雷。”而风与雷都是自然界中极具变化之能事的典型现象。《说卦》中又提到:“震,动也;巽,入也。”依八卦的“卦性”而言,也都是表示运动、变化的,只不过性质略有不同而已。“震”表示了迅速而剧烈的运动,而“巽”则表示了无孔不入的细微变化。而恒、益两卦则分别由震巽两卦组合而成。什么叫恒?《恒·彖词》载,“天道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也就是说,天上的日月是因为运动不已才能永恒,而地上的四时也是因为变化才会永恒,而圣人之道也是要与时俱进,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才能拥有不息的生命力。对此,西方也有一句类似的名言:“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Nothing endures but change.)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也只有永恒的发展变化才会带来长久的利益,这便是益卦和恒卦相互参照所能得出的结论了。我们国家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符合了《周易》中的这一基本原理。

再进一步观察这个《六十四卦方形地象图》,就会发现,乾坤两卦正处于这个方阵的起始的两端,便如地球的南北两极,沿着这条对角线,正是坤艮坎巽震离兑乾八个本卦,这条线便如贯穿南北两极的地轴,整个地球都在围绕着它不息地运转,而震、巽、恒、益四卦正处于地球中心位置,处于风雷激荡的永恒运动状态。而这种运动,给所有地球上的生命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磁场就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的运动而产生的。

然而,尽管阴阳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运动之中,但这两者的运动方式是并不相同的。而运动方式的不同则取决于阴阳性质的不同。《系辞上传》载:“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有人认为,这段文字就是形象地描绘了**在动静不同状态时的变化。这便是阴阳运动变化方式的不同在人体上的一个具体表现。(事实上,阴阳二象都代表了世间的万事万物,绝不仅仅只是代表了**那么简单。这里的记载只是一种形象的描绘罢了。) 

在运动方向上,二者也有着显著的区别。简而言之,大致可以概括为“阳顺阴逆、阳进阴退,阳增阴减。”在《六十四卦圆形天象图》中,便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差异。《天象图》与《地象图》的不同绝不仅仅是形状的差别,更体现了次序上的差异。在《地象图》中,六十四卦并不是按照二进制数列从0到63顺序循环排列的,而是采取了阴阳分列、顺逆有别的方法。以初爻——也就是二进制的最高位——来定阴阳。左半圆自“复”卦起至“乾”卦属阳,依二进制计算,从32至63,数字依次递增;而右半圆自“姤”卦起至“坤”卦属阴,依二进制计算,从31至0,数字依次递减。两个半圆合而为一,恰恰完美地诠释了“阳顺阴逆、阳进阴退、阳增阴减”这一基本运动规律。按照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天是运动的,地是静止的。而代表阳的太阳每日都是东升西落,周而复始,是顺方向围绕地球旋转的;代表阴的月亮则每日自西向东,运行不息,是逆方向围绕地球运转的。(月球围绕地球运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尽管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我们在每夜里见到的月亮是自东向西,但如果你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连续观察月球,就会发现月亮是自西向东的运行规律。)日月是最能代表阴阳的具象,而它们的运行方式恰好为我们阐释了阴阳顺逆这一基本的运行规律。

阴阳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均衡的,而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六十四卦圆形天象图》就是这一变化规律的完美模型。在六十四卦中,有十二卦是地位极为特殊的,被称为“十二消息卦”,取“阴消阳息”的意思,也叫“十二辟卦”,它们分别代表了一年的十二个月令。然而这十二卦在《天象图》上却并不是平均分布的,其分布规律及变化规律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由量变到质变这一基本的哲学观念。

以左半圆阳卦为例,从“复”卦开始,一阳五阴,是为阳气初生,一阳来复,代表了农历冬月(子月),节气属于冬至,就是所谓的“冬至一阳生”。而“临”卦二阳四阴,代表了农历的腊月(丑月),节气属于大寒,与复卦相隔整整四分之一圆。到了“泰”卦,三阳三阴,代表了正月(寅月),节气属于雨水,即是所谓的“三阳开泰”,是天地相交,万物萌发的时节,与临卦相隔八分之一圆。往下“大壮”卦,四阳一阴,代表二月(卯月),节气属于春分,相隔十六分之一圆;“夬”卦五阳一阴,代表了三月,节气属于谷雨,与大壮卦相隔三十二分之一圆;直至“乾”卦,六爻纯阳,代表四月(巳月),节气属于小满。至此,阳气达到了极点,不能再继续前进了,所以便发生了质的变化,阳极生阴,转入了右半圆的阴卦,是为“姤”卦。以下依次是“遁、否、观、大畜、剥”,直至五阳剥尽,成为“坤”卦,再无法后退,然后阴极生阳,成为“复”卦。进而完成了整个循环过程。

纵观由阳到阴或由阴到阳的变化过程,不难发现,这种变化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的过程,而这种变化程度是在逐渐增加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这一点,从“天象图”中“十二消息卦”之间的间隔距离就可以看出来。而阴阳二气之间的消长则体现为量上的变化,即左半圆数字依次递增,右半圆数字依次递减。然而阴阳之间的变化却是突发的。由乾到姤,或由坤到复,决定卦阴阳属性的初爻都是在一瞬间发生了质的转变,中间没有任何间隔。

由量变到质变是现代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天象图》只不过是以二进制数字为基础,模仿自然规律将其做了一个完美的展示。而由于易理“广大悉备”的特点,同样的道理照样也可以用于人事。《坤卦·初六》爻词就说到:“履霜,坚冰至。”对于这一爻词的含义,《文言》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也。”固然,一个人犯了杀父杀君的大罪,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一定是由小过错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终于胆子越来越大,累积而成的。反之,一个人有了大成就,能够造福社会,名利双收,也一定是长久努力,积极进取而最后成功的。《老子》中也讲到了类似的道理:“九丈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西方,也有“一根稻草压死一匹骆驼”这样的谚语,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有人说,《周易》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数学。而数学则是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这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是浩渺无垠的宇宙空间,还是奇妙无穷的粒子世界;无论是天马行空的人类思维,还是异彩纷呈的社会万象,无不遵循着这一基本规律。《系辞下传》中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秉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孔子则说得更为彻底:“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上传》)自然,我们一般认为世界上是没有神的,可是“阴阳不测之谓神。”如果一个人掌握了阴阳变化的基本原理,并且用之于指导生活,通达达到“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境界,大概就可以说,这个人实在是太“神”了!(本文于2008年4月27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