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60823)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8-23         点击量1512

  财经新闻

  1.养老金支付压力省际差距拉大 全国统筹方案最快年底出台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省际差距正不断拉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当期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增至6个,东北三省全部在列。专家认为,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抚养比上升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应尽快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统筹方案初稿已经形成,最快将在年底出台。

  截至2015年底,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4115亿元,比上年增加3489亿元,增长11.4%。全国累计结余超过1000亿元的有10个省份,其中,广东省结余6158亿元居全国之首,北京、四川、江苏、浙江、山东省累计结余也均超过两千亿元。

  与此同时,部分省市养老保险的“资金池”规模正迅速缩水。截至2015年底,陕西、河北累计结余分别为430亿元和636亿元,吉林仅383亿元,青海76亿元,黑龙江88亿元。基金可支付月数也大受影响,上述省份可支付月数均不足10个月,黑龙江仅为1个月,大大低于全国17.7个月的水平。

  当期收支情况的恶化是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2015年,养老保险当期收不抵支省份数量由2013年的三个增加至6个,除陕西、青海、河北外,东北三省全部在列。2015年,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499亿元,支出为1604亿元;吉林省收入569亿元,支出610亿元;黑龙江省收入925亿元,支出1108亿元。

  除此之外,内蒙古当期收支也仅实现持平。

  为弥补养老金缺口,东北三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缴费比例一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即便2016年全国养老保险费率措施出台后,东北三省因不符合降低条件,比目前多数省份的19%仍高出一个百分点。黑龙江在2015年已经支取了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中央补助资金150.03亿元。

  黑龙江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处长冯广栋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赡养比的逐年攀高,近年来养老保险不可持续问题已越来越突显。从2011年起,养老金当期就开始出现入不抵支,且缺口逐年加大。

  冯广栋介绍说,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省级统筹体制下,确实存在难以解决的两个“瓶颈”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黑龙江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15年是16.9%,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支出压力不断加大,不可持续的“链条”越拉越紧。二是养老赡养比逐年攀升问题。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产业工人众多,养老保险赡养比为1:1.16(退休人数与在职缴费人数的比例),居全国之首,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人社部数据,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参保职工人数与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数的比值)分别为1.79,1.53和1.33。

  “实事求是地讲,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努力自求平衡,仍没有从根本上缓解不可持续问题。”冯广栋建议,尽快实施全国统筹,由国家统筹调剂解决人口老龄化和赡养比等原因造成的相关省份养老金缺口。

  对此有专家表示,长期来看,缓解老龄化和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但短期而言,实现制度全国统筹是更加直接有效、也迫在眉睫的解决方案。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初稿已经形成,最快将在年底出台。

  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可以从制度上彻底摆脱地区间基金收支余缺无法调剂的难题,可以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事实上,早在2012年,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已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但此后,全国统筹推进步伐缓慢,甚至一度陷入停滞。

  “制度推进之慢,足见面临困难之多。”有专家指出,出现这一状况的经济原因应当是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管理原因应当是财政分灶吃饭体制。一些落后地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的地区,在推进统筹层次提高方面的进展要快一些;一些发达地区、中央财政没有转移支付的地区,在推进统筹层次提高方面的进展要慢一些。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央政策明确、各地在省级统筹方面积累大量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具有可行性。”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应以历史债务由责任主体承担为前提,明确养老金事权由中央和地方合理分担,在统一缴费与待遇政策以及在保护基金结余省份既得利益和积极性的基础上,实行全国范围内的基金调剂制度。

  2. 35城住宅库存规模连续3月下调 加剧房价上涨压力

  22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24478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0%,同比减少5.6%。综合近一年数据,2015年下半年开始,35城市库存总体呈现下滑态势。今年4月,随着房企推盘节奏加快,库存规模略有上升。5至7月,库存规模开始继续下调。

  7月,35个城市商品住宅延续供小于求的态势。当月,35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月度新增供应量为2161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1.6%,同比增长5.9%。7月推盘节奏相比6月有所放缓,体现出淡季效应。与此同时,35个城市月度新增供应量小于新增成交量,其中7月新增成交量为2414万平方米,环比减少6.9%,同比增长9.9%。新增供应小于新增成交,促使7月库存出现下降。

  具体来看,7月,35个城市中有22个城市的库存量同比下滑。其中,合肥、南京和苏州的同比跌幅较大,跌幅分别为63.3%、58.4%和39.6%。有13个城市库存出现同比增长。其中,茂名、太原和济宁三个城市的库存上升幅度较大,同比增幅分别达到58.3%、55.3%和55.1%。

  从一二三线等三类城市来看,三类城市库存环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截至7月底,一二三线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分别为2890万、17406万和4182万平方米,环比增幅分别为-4.0%、-0.5%和-1.2%,同比增幅分别为-18.0%、-4.5%和0.1%。

  从存销比来看,7月,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即库存去化周期为10.0个月,相比6月的10.5个月有所收窄。

  7月,35个城市中一二三线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分别为8.5、9.6和14.7个月。相比6月9.0、10.0和15.6个月,三类城市均有加快。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一线城市已连续19个月存销比数值低于12,这是近期一线城市房价出现比较明显上涨的原因所在。二线城市的市场情况和一线城市类似,目前存销比处于12个月以下的水平,房价上涨幅度相对也较大。部分城市存销比比一线城市还要小,房价上涨幅度自然更大。三线城市存销比数据继续缩小,但相比一二线城市,依然较大。”

  严跃进指出,综合历史数据,目前35个城市商品住宅存销比总体上处于历史低位,这是近期房价持续上涨且涨幅偏大的深层次原因,“三季度预计该指标总体上会在低位徘徊,意味着后续房价将继续上涨”。

  3. 监管层紧盯投资激进险企 “一致行动人”行为将受约束

  多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保险业负债端成本较高与资产端收益下行之间的矛盾越发显现,一些保险公司一味地希望通过投资来解决这一问题,并非长久之策,反而有可能会把问题放大。

  保险资金境内外投资全面开闸后,动辄千亿资金涌入各类要素市场,保险机构俨然已成为市场上最大的买方之一。监管“放开前端”的效应凸显,也意味着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系列改革成功过半。

  当然,“放开前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对“管住后端”的松懈。针对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些问题,监管部门秉持绝不护短的高压姿态。上海证券报昨日独家获悉,在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上周表态“保险首先姓保,绝不能跑偏;绝不给不真心做保险、只想浑水摸鱼的人可乘之机”之后,一系列旨在防范资金运用风险的实质举措正在酝酿出台。其中,备受关注的“一致行动人”等行为,或将受到一定的规范与约束。

  保险投资新政的改革红利近年来持续释放,保险资金运用配置渠道单一、收益率长期低下等问题由此迎刃而解,保险行业投资收益、利润水平去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放开前端、鼓励创新的背后,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保监部门在看到市场活力被激发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部分公司、部分业务隐匿在市场总体向好背后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在保险资金运用目前内外交困的大环境下,管住后端、严控风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言自明。

  目前,业内对于保险资金运用所面临的内外部挑战,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外部挑战主要来自于“资产荒”现象愈演愈烈,保险机构“钱多、想配置好资产”的诉求强烈,保险资产配置难度不断加大。今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4.94%的年化收益率,已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内部挑战则来自于保险行业资产端与负债端矛盾的逐步显现。即高成本负债倒逼形成高风险激进投资,所引发的风险偏好提升及可能的利差损风险。

  这一矛盾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近一两年来,一些唯保单数量、保费规模是图的保险公司,为虏获保险消费者的芳心,不断推高保险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若干险企的万能险结算利率达到6%,再加上手续费佣金等费用,资金成本在8%甚至达到10%。如此高企的资金成本,已远远超过债券等固定收益类的资产收益水平。这些高成本资金为获取高收益,不得不提升风险偏好,投向高风险资产,投资较为激进,甚至铤而走险。

  多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保险业负债端成本较高与资产端收益下行之间的矛盾越发显现,一些保险公司一味地希望通过投资来解决这一问题,并非长久之策,反而有可能会把问题放大。

  对于行业所面临的资金运用挑战,监管部门正保持着密切关注。而那些冒进激进、甚至铤而走险的险企,也将明确成为日后监管部门的紧盯对象。

  上证报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近日召开的保险资金运用座谈会上透露,下一步将加强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防范和应对工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尤其是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公司和重点业务的监管力度。

  一是针对投资激进的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风险监测和监管力度,综合运用窗口指导、压力测试、风险提示、检查和处罚等,灵活运用“技术监管”和“监管干预”多种方式,对于风险抓早抓小。从以往监管亮出的“黄牌”或“红牌”来看,对于经营激进、风险很高、治理不健全的公司或高风险业务,不排除直接采取叫停业务、叫停投资等方式,及时防止风险的扩大和蔓延。

  二是针对境外投资,将进一步明确境外投资的资质条件以及境外重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和投资运作标准,研究评估和规范内保外贷、境外发债融资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

  三是针对热点问题,结合实体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要求,从审慎监管和防范风险角度,加快健全和完善监管规则,加强对“一致行动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近年来,保监部门一直强调保险资金运用要服务主业,但近期发生的若干险企投资行为,已经偏离了审慎稳健的投资理念,保险资金成为大股东的“一致行动人”,盲目投资到一些并不相干的行业。

  四是完善针对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集团公司风险监测体系,强化风险处置和预警机制建设;

  五是进一步加强现场检查的频度和覆盖面,特别是针对重点公司、重点投资领域以及通过压力测试和资金运用内部控制审计发现需要关注的机构;

  六是对于一些严重违规,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保险公司,可以暂停或取消其一些业务范围。

  上述负责人表示,“前端”该放的还要进一步放开,切实减少不必要的事前核准、备案等,进一步把投资选择权和风险判断权交还给市场主体,把腾出来的精力放在做好事中和事后监管上来。

  正如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上周在“2016中国保险业发展年会”上所言,“放开前端”、鼓励创新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而“管住后端”、严控风险也不是为了让企业墨守成规,而是为了让创新能够真正发挥最大的价值,实现保险行业和全社会的共赢。通过“管住后端”来实现的风险监管水平有多高,则“放开前端”留给企业创新的舞台就有多大。

  一些保险公司冒进激进的背后,其实暴露出的是公司治理问题上的“千疮百孔”。

  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在调查中发现,个别险企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股权结构复杂且不透明,“一股独大”成为导致开发激进的产品,开展激进的销售、激进的投资,最后出现投资失败、偿付能力不足、流动性风险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监管部门认为,要牢牢守住规则红线和风险底线,除持续加强制度、规则建设之外,真正做到用制度、用规则来管人、管事、管投资、管风险,从体制机制上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这才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所在。严格的制度、规则和责任追究机制就是突破口,从责任人追责机制来倒逼保险机构依法依规开展投资业务,防范公司治理风险的传导。”上述人士透露称。

  对此,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上述座谈会上透露,针对投资风险责任人、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首席风险官等关键责任人,下一步将明确其岗位职责和报告义务,强化履职尽责和责任追究,用这一机制切实提升保险机构治理水平。与此同时,还将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监管,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

  金融市场

  1. 收评:A股尾盘跳水!沪指跌0.75%失守3100 创业板大跌1.69%

  本周首个交易日,A股继续回调。大金融、资源股、新股新次新股等上周活跃板块明显回调,拖累三大股指低开低走,集体回落,沪指早盘盘中失守3100点,跌幅一度达0.70%,创业板一度表现抗跌,但在沪指杀跌效应下,早盘最后也快速跳水,午后沪指一度反弹,收复3100,但临近尾盘又再度开启下跌模式,3100点再度失守,而早盘抗跌的创业板更是大幅跳水,截止收盘,上证综指收报3084.81点,下跌0.75%,成交额2076.4亿元。深成指收报10731.4点,下跌1.3%,成交额3266.6亿元。创业板收报2167.4点,下跌1.69%,成交额885.1亿元。

  板块方面,仅杭州亚运会、马云概念、跨境电商、园区开发等少数板块保持红盘,其余板块皆绿。高送转板块暴跌近4%,新股次新股板块也跌超3%,此外,稀土永磁、保险、有色、证券、石墨烯、物联网、国防军工、充电桩等板块跌幅居前。

  截至8月19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4982.82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2.62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3957.63亿元,增加0.83亿元;两市合计8940.45亿元,减少1.79亿元。两市融资余额小幅下跌。

  沪股通上周五再度净流入6.14亿元,已经连续两周呈净流入状态,共计152.69亿元外资抄底A股。8月份以来,沪股通累计净流入金额超过170亿元,达到174.92亿元。

  或许受上周上涨刺激,本周分析师们的观点看起来整体乐观,观点最鲜明的是华泰戴康:投资者对于供给侧路径的疏通和投资模式的认可度将迅速上升,A股已经进入L+U的U阶段。另一个独特观点来自中泰罗文波: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快速下降,高收益资产吸引力重新凸显,产业资本增持是催化剂,但这一过程可能到中后期。

  华泰证券戴康认为“入实”开启A股“L+U”的U阶段:近期越来越强烈的信号表明,在脱虚近尾声的同时入实已经启动,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PPP、债转股)的推进力度已经超出投资者传统的认知,投资者对于供给侧路径的疏通和投资模式的认可度将迅速上升,A股已经进入L+U的U阶段。

  2. 收盘:等待耶伦讲话美股涨跌不一

  美东时间8月22日16:00(北京时间8月23日04:00),道指跌23.15点,报18,529.42点,跌幅为0.12%;标普指数跌1.23点,报2,182.64点,跌幅为0.06%;纳指涨6.22点,报5,244.60点,涨幅为0.12%。

  受油价下跌影响,能源板块跌幅超过1%。

  分析师普遍认为,美国央行将成为本周投资者最关注对象。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将在8月26日在怀俄明州杰克逊维尔召开的年会上发表讲话。

  投资者将密切关注联储有关何时加息的暗示,及其对美国经济状况的长期观点。

  OANDA高级市场分析师克雷格-额拉姆(Craig Erlam)表示:“耶伦很有可能在本周五向投资者传递清晰而简洁的讯息,我想当以后我们回头再看这个问题时,我们会意识到又错过了一次机会。”

  额拉姆称:“现在市场都预计美联储将在3月份加息。如果耶伦真的决定要在那之前加息,她就必须利用周五的讲话机会向市场传递这个讯息。预计周五前市场交易将保持清淡。”

  JP摩根大通股市策略师米斯拉夫-马特捷卡(Mislav Matejka)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在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揭晓之前,美联储不大可能采取行动。许多人都支持此类观点,认为美联储不会在大局未定时出手。

  瑞银资深美国经济学家马图斯(Drew Matus)相信,耶伦这一次依然会选择按兵不动。他认为,美国央行是会等到9月的会议再发出“各就各位”的指令,然后12月会议扣下加息发令枪的扳机。

  上周一些联储官员发表了有关加息问题的讲话。美联储副主席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cher)周日讲话时暗示2016年加息仍在考虑之中,称美国经济已经接近达到该央行的目标,增长将获得动能。

  “我们现在离目标很近,”费歇尔表示,“展望未来,我预计随着投资从意外疲软的局面中复苏,之前美元升值造成的拖累减少,GDP增长率将在未来几个季度回升,”他补充道;但他并未给出具体的利率预测。

  他表示,“尽管在截至6月底的12个月,整体PCE通胀不到1%,但是核心PCE通胀为1.6%,2%触手可及,同时核心CPI当前高于2%”。他称,“我们正在接近我们的目标,不仅如此,就业形势极具韧性”。

  企业消息面,辉瑞制药(PFE)周一宣布达成交易,将以大约140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抗癌药制造商Medivation Inc,以加强其肿瘤药产品组合,从而结束了与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之间围绕Medivation长达数月的竞购大战。

  根据协议,辉瑞将为每股Medivation股票支付81.50美元,较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4月份提出的每股52.50美元的收购价高出近30美元。

  周一原油期货价格走低。分析师怀疑主要产油国能否真的解决市场供过于求问题。

  周一欧洲股市走低。隔夜亚太市场收跌。


上一条:财经日报(160824)
下一条:财经日报(1608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