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全集开始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剑鸿         时间:2022-04-07         点击量1216

  尽管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前后耗去了十几年的光阴,从启蒙读书直到参加工作,接受了所谓的正规教育,其中还有一段为谋求职业而接受法律专业熏陶的经历。但是,细想起来,能记起的,只是那些与学习无关的趣事,比如在课桌上刻一条标志自己主权的“三八线”,比如在火柴盒里养上一只小小的蚕。还有就是在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时候,对一些稀奇古怪的古代刑法印象深刻,比如凌迟,想着"身具白骨而口眼之具尤动,肝心联络而呻痛之声未息"的惨烈,总不免心惊肉跳。除此之外,能给予生活长久而深远影响的收获,实在寥寥。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要从一套《鲁迅全集》开始。

  这是一套平装本的集子,将鲁迅的全部作品分为散文和诗、小说、杂文三本分别出版,封面是迅哥一九三零年的照片,留着好似隶体“一”字样的胡须,冷峻而亲切,是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典型神态。全集总价约三十几元,很适合当时刚刚涉世、微薄工资还不足以“月光”的我。我最先购买的是《鲁迅散文•诗全集》,很薄的一本,既因为便宜,也可能因为它更适合那一段青春时期的特殊心境。打开扉页,翻过目录,第一句就是: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现在我已经很难形容,甚至很难回忆起,当时这样一句经典的鲁迅式话语是以怎样的力量冲击了我的神经,激起内心波澜并给我长远影响的。在此之前,我还不知道世界上会有这种奇怪深刻而切入人心的表达方式,也不知道除了课本上那些正儿八经给人美好想象的文字,除了那些乡间所能见到的小说野史,还有什么样的文章和书籍,更不知道那些只闻其名、不见其面的书里究竟写了些什么。时至今日,我还能毫不夸张地说,这套《鲁迅全集》极大地启迪了我的心智,给我打开了面向心灵的窗口,也打开了面向世界和文化的窗口。

  透过鲁迅全集这个窗口,我开始关注一切与鲁迅有关的东西。

  首先是一本乐黛云主编的《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书中乐黛云热情的长篇序言,以及李欧梵、林毓生、霍尔姆、安德生等人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解读,令我大开眼界。在他们拿鲁迅与庄子、尼采和高尔基的比较研究中,我逐渐对这些参照人物产生兴趣,并开始接触《庄子》、《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悲剧的诞生》、接触《高尔基全集》。由《庄子》上溯到《老子》,旁及先秦诸子,由尼采而接触叔本华,以及对尼采影响至深的黑格尔,歌德,还有受尼采影响至深的海德格尔,甚至于战争狂人希特勒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其中,给予我最大影响的,是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我是在虫声遍野的乡间夜晚,一口气将其读完的,合上书页,天已微明,那些纷乱的哲学意向盈满胸怀。还有就是周国平于八十年代所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热情而诚挚的解读,进一步增进了我对尼采的理解。据说这本书在八十年代曾轰动一时,不过那时我还小,等我看到它时,已是第七次印刷了。

  关于鲁迅的阅读兴趣,后来一直没有中断过,零零星星的,如郁达夫、林语堂、梁实秋、萧红,还有其他鲁迅的同代人论及他的文字,以及后世学者对于鲁迅的解读文字。印象最深的,是学者孙郁关于鲁迅的大量文章,还有王乾坤所著的《鲁迅的生命哲学》,包括林贤治的部分论文,直至周海婴的《我与鲁迅三十年》。诸多资料的补充、勾连、比较、印证,使我对鲁迅有了更为完整的了解。

  如果说这种延展式的涉猎,开始的时候还是不自觉的,后来我倒是有意识地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作品,并触类旁及。

  最先接触的一类,大部分是文学类书籍。四大古典名著,除了《西游记》、《水浒传》始终提不起兴趣之外,《红楼梦》、《三国演义》陪我耗掉了许多年轻时光。唐诗、宋词、元曲,我觉得最适合在乡间的野外,对着夕阳、远山和江水,在逐渐升起的朝阳或者逐渐来临的暮色中阅读。而《史记》、《战国策》、《古文观止》、《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孙子兵法》之类,我则大多是在床头读完的。

  也许是受鲁迅的影响,现当代作家中,我更喜爱郁达夫、林语堂等与鲁迅亲近的作家。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边城》,一直没有心绪读进去,但是配上音乐,在静夜中聆听,却十分澄澈、动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无论是看纸质书,还是听李野墨的演播,每次都能萌生新的感动。余华、史铁生是我最喜欢的两位当代作家,尤其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曾如一记钟鸣,为我打开生命体验的一个窗口。在最敏感的年龄,我曾经满怀冲动的将其全文抄写。而《围城》、《白鹿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大都是听书听完的。

  国外的作家,从《高尔基全集》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罪与罚》,再到《卡夫卡短篇小说集》。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托尔斯泰的《复活》,更喜欢《傲慢与偏见》、《红与黑》、《简爱》。接触最多的还是雨果,除《笑面人》、《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外,《悲惨世界》是我最喜爱的一部。我还曾经偶然购得一套北岳文艺出版社的《世界中篇名著精选》,其中包括霍桑的《红字》、夏目簌石的《哥儿》,还有《茶花女》、《少年维特之烦恼》、《罗亭》、《野性的呼唤》等10部,成为我读得最多最深的一批外国名著。此外,《神曲》,《埃斯库罗斯悲剧集》这些后来淘到的书籍,一直没有去深入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由于工作繁忙,听书逐渐成为一个难以改变的习惯。利用睡觉、吃饭甚至是坐车的时间,我先后听完了《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伊豆的舞女》、《雪国》、《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追忆逝水年华》、《牛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变形记》、《鼠疫》等作品,还有金庸的全部武侠小说,梁羽生、古龙的部分作品,想来,这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种读书方式吧。

  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令我感慨的是,随着繁忙程度的日益增加,随着忙碌中心灵的逐渐麻木和硬化,我越来越喜欢沉浸在武侠小说制造的童话里,无论是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还是梁翁的“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都让我能够在闲暇中获得一线心灵的驰骋和休憩。古龙的曲折离奇和夹五夹六的人生评说,也能纾解心头的郁结和焦虑。江湖,那个有着侠之大者、有着快意恩仇的神秘空间,始终给人一种遥远的畅想和抒怀。

  接下来的一类,是历史书籍和人物传记。从《史记》开始,我利用网络,在国学经典书库、天涯在线书库和铁岭文史等网站,零星地下载翻阅了史部的一些电子书。由中国历史逐渐生发对国外民族历史的兴趣,斯塔夫理阿若斯的《全球通史》可以作为总纲。出于对德国这个民族的好奇,我偶尔购得一本丁建宏的《德国通史》,浅尝之下,便即搁置。由通史进而接触一些专业史,其中费力较多的除了《世界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之外,主要是思想史和哲学史,比如李泽厚的思想史论系列,钱穆的国史新论等,还有部分宗教史。

  由历史的切入,转而对人物传记发生兴趣,从尼采开始,我曾经集中翻阅过一批名人传记。这些名人,主要包括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从人物的角度看,涉猎的中国传记人物主要有:玄奘、朱元璋、康有为、曾国藩、梁启超、辜鸿铭、李鸿章、王国维,张元济、熊十力、陈寅恪、胡风、顾准等。外国的,有马克思、卢梭、伏尔泰、萨特、黑格尔、贝多芬,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狄德罗、波普等。从译者的角度看,我最喜欢傅雷的《名人三传》。傅雷不亏是翻译名家,文字清雅凝重,印记鲜明。还有就是梁宗岱没有翻译完成的《蒙田随笔》。我不懂翻译学,却从翻译大师的文字中多少领会了一点“信雅达”。

  还有一类,就是哲学与宗教类书籍。对哲学的兴趣,是自己的性格使然,也和一位十分交好的同学相关。该同学博士生阶段的研究方向是古希腊哲学,师从浙江大学某著名教授。受其影响,我也大胆从最基础的哲学概论开始,比照参考,逐步深入,前前后后读过一些哲理类书籍。虽然如此,其实连哲学入门也还算不上。

  中国哲学,我沿着北大出版社《中国哲学史》提供的线路,从《周易》开始涉猎,读《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诸子百家,兼及《近思录》、《传习录》,《金刚经》、《六祖坛经》。其中最主要的是一本《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还有随手纪录的相关笔记。

  西方哲学,沿着《西方哲学史》的脉络,粗浅涉猎过一套商务印书馆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以及《柏拉图对话集》、《圣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精神分析学》等。而更为深奥的哲学专著,比如《小逻辑》、《纯粹理性批判》、《思想录》、《利维坦》、《存在与虚无》、《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书籍,至今仍比较完好地躺在书橱里。如果说卢梭的《一个孤独者漫步时的遐想》也算是一部哲学性的心灵记录的话,那么,我想说,正是这样一本小册子,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哲学,懂得了那种寻找精神家园时我们心怀的永恒的乡愁。这种涉略,远远没有达到专业所说“通一经”的要求,理解切入的角度,也主要是从哲学史简略的介绍和哲学家的传记中获得。

  比较有意思的是,随着涉猎的深入,我发现哲学史的写法也因人而异,比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不但语言风格上有很大差异,就是他们对于哲学家的关注点也大有不同。而韩震主编的《西方哲学概论》和北大的《西方哲学教程》在角度和内容上也各有侧重。就中国哲学史而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也是迥异,高下立判。

  读书,尤其是读闲书,也许对于现实的柴米油盐和利益功名而言,没有多大实际用处。但我始终相信,无用之用为大用。书籍之用,在于涵养人的情怀,镇定人的情绪,提升人的境界,开阔人的眼界,培养人的尊严。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读书越多,就越会影响俗务的发挥,因为你会更加懂得羞耻,懂得进退,耻于不择手段,羞于巧言令色。所幸的是,到现今为止,在我小心期许的范围内,这并没有影响我内心的安定,没有影响我事业的进步。相反,在匆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尽管可与论读书者并无几人,但我越来越感到,自己所欠的读书债越来越多,越来越怀念那些沉浸于书页、与贤哲对话的静谧时光。或许,在我的心里,始终藏着一个读书的梦想,因为:

  当我满腹知识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本文2013年5月9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