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孔子的认知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草舍煮字         时间:2022-05-26         点击量5505

  孔子的儒学看上去讲的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人交往的学问(其实儒学不仅仅有《论语》),实际上它还是构建一种社会制度的政治理论。 

  所谓政治,说白了就是建立关系(组织)、协调组织内部之间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孔子要建立的就是以周礼为蓝本的政治制度,即所谓“克己复礼”,这是一种集权等级制度。不可否认,这种制度正常运行效率是很高的。正因如此,世界上所有国家,无论采用哪种政治制度,其国家机器(军队、司法、税收等等)和经济组织(公司)采取的都是集权等级制度。是不是神奇?

  儒学推崇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沿用了数千年,从实行的结果看,它保障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不散(哪怕人口增加到数亿),保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保障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国土完整。推崇儒家的政治思想,可以使国家在遭受战争创伤后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平生活和经济生产,使得我们有汉、唐、宋、明、清等等这些各有数百年的稳定时期,使我们的民族站在当时的世界巅峰。这个制度还意味着,如果朝廷不能节制贵族侵害民利,导致两极分化,其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反抗和颠覆,改朝换代成为必然。虽然元曲有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哪个更苦?

  那么,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其主张,最终四处碰壁,潦倒而还,是不是说明他的主张就是守旧、过时的呢?否。当时的状况是周朝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开疆扩土,弱肉强食,儒学在这种情况下是无用武之地的。但是不能否认,诸侯征战的目的都是想要统一中国,是以大一统为理想和己任的,而这也是民心所向的,所以孔子游说并不虚妄。后来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巩固一统中国。效果无可辩驳,以至于沿用于后世历朝历代。孔子之前“八百年前的礼教”,在其后世以新的形式实现了。儒家学说正是为大一统准备的治国方略,这是前瞻性,虽然孔子可能当年自己也始料未及。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中华民族为什么非要孜孜以求大一统呢?因为我们是农耕国度。农耕经济的限制条件,主要有生产周期长,中原地区作物大多一年一熟,需要付诸大量的人力投入,属于劳动力密集协作型经济;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比如要有适宜的水利条件支持,风调雨顺,较少水旱天灾和战争人祸等等。人们赖以生存的希望播种在土地里,耕种和维护的周期较长,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局和风调雨顺的年景,长期耕作才会赢得收成,所以这样的民族由于依赖土地而爱好和平,渴望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中心,容纳和管理数亿人,使人们能够专注于发展生产,避免战争的袭扰造成减产绝收。中华民族在中原大地黄河、长江等流域傍水而居,因而上游和下游的农业灌溉和治理水旱相互影响,人们也希望对水力条件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早在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都有与农耕一统相关的共识,比如发生洪灾时不要以邻为壑,天旱时,河流上游要顾及下游的灌溉,国人叛逃、牲畜走失到其他诸侯国能够归还等等。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会盟诸侯时就有一条重要的誓言:“不可随意筑堤”,以免对下游诸侯国的水利调节造成影响。故此,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小国寡民的日子是难以为继的,儒家的政治理论提供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策略。

  有人诟病,孔子身后的儒学很多已经不是他的原版了。哈哈,要求一门学说坚持原版而能够永远适用是不是幼稚?既批评它守旧又要求它保持原版是不是矛盾?孔子不可能知道他身后发生的事情,而提前写下n个锦囊妙计供千秋万代取用不绝。时代不断更新发展,任何理论都要更新发展才会有生命力(保持了数千年生命力的理论还有哪些?)。但是,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理论核心依然存在,其后世儒生虽然不断修正、完善了他的理论,依然尊他为他的学说的主要代表,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如何看待孔子其人?有人说孔子“不惜教育弟子说假话”,“在背后讲学生的坏话”。且不论孔子当时这么做的真相、语境如何,自古评价古代人物总是把着眼点放在其道德人品上,而无视其思想主流(甚至于汲汲于其八卦、私德,所谓历史学家沦为狗仔队)。这是旧的史学观,是片面而机械的。新史观不仅考察历史人物的道德、人品、成就,更着眼其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孔子的历史作用上文已有涉及,不赘言。可以肯定他不是完人,他的理论也并非没有局限(比如“克己复礼”,要是国君不克己怎么办),但必须客观公正看待,而不是吹毛求疵、求全责备。

  最后引用清朝学者龚自诊的话作为结尾。“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要掌握社会“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想要毁灭掉一个国家,必须先毁掉他们的历史;想要毁掉一个族群,必须先灭掉他们的文化。(本文于2022年4月20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