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柜里的张爱玲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rsjby         时间:2024-01-04         点击量190

       读书爱跟风,世面上流行的,大家追捧的,一定要买来读读。生在小城,天远地自偏,不跟风,不行。其实,跟风也不是坏事,要成为风,得有本钱,不是谁想风就风的。能成为风的,多得认可,多有精品,比如张爱玲。

1992年,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张爱玲文集》时,小城的一家书摊竟然有售,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四卷,封面一丛零落的花,工笔描就,什么花,不认识。认真地一一读过,很觉喜欢。喜欢归喜欢,真要说出一二三,却不能。觉得与以前读过的许多文字有很大的区别,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区别是什么,不同在哪里,说不清楚。当然,说一头雾水也不尽然,脑子里隐隐约约有两个词,是似是而非的评判:“民国味”、“小资味”。但民国味、小资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情,却只于意会里仿佛有,无法言说清楚,隐隐约约,似有似无地在心头萦绕着。

总以为,读书,是读书人的事。事实却并不如此,书,与每个人都有关联。这种关联有必然,更有偶然。我书柜里的《张爱玲文集》的命运改变,就是偶然。有朋友带一位只见过一两面的人到家来玩,麻将之余,他走进书房,抽出《张爱玲文集》第一卷,说:借我看看。书柜上贴着“概不外借”,他不知是真没看见,还是装着没看见,在我期期艾艾不知所言的犹疑里,他昂首挺胸,高视阔步走出书房,掩门而去。此后,这人再没来过。请朋友问书,先说:在看,看完就还;后说:别人借去了,还来就还;最后说:丢了!于是,我四卷本的《张爱玲文集》成了三卷,成了残书。

2006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印行《张爱玲集》时,看着残缺的《张爱玲文集》,又在网上买了套《张爱玲集》。六卷本,只买了《郁金香》《倾城之恋》《半生缘》《流言》《对照集》,未买《红楼梦魇》。不买《红楼梦魇》,一是不太喜欢“红学”,张爱玲作为深受《红楼梦》影响的作家,解读《红楼梦》肯定有新意,但终究脱不了大“红学”的范畴;二是2005年买过一本京华出版社的《张看红楼》(其实就是《红楼梦魇》),在成都送仙桥买的,或许盗版,却不是其他盗版书那般错漏满篇;仿佛正版,印刷又太粗糙,插图模糊。

这套书,只认真地读过《流言》。《流言》里的很多篇目,在《张爱玲文集》第四卷里读过。阅读的过程,愉快而舒服。书里无处不在的俏皮、睿智,令人开怀,也令人深思。读着《天才梦》里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任何人都不得不佩服张爱玲的眼力和笔力。《流言》里的文字跳跃起伏,穿梭在云里雾里,若山野精灵,仿佛影子在眼前飘飞。之前,读一本书,多少能形成整体印象,也能概括其特质一二,但读《流言》,却只能捕捉到她的词句、篇章,竭尽心力,也无法看清它的身形,无法抽象出它的精髓,更别说去抽丝剥茧,寻觅它的真谛。更令人惊叹的是,《流言》里的文章,均是张爱玲二十多岁时写成。二十多岁的张爱玲,就能洞穿生命的本质,并将这种本质用她令人心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特别的“张式格言”。这,不是天才,是什么!于是,“民国味”“小资味”的张爱玲,在我这里,成了“天才”。

读书,是向外寻觅。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读书,在书本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从外界搜索更多的财富,学习借鉴,充实完善自己。读书,更是向内求证。通过读书,你可以在书里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心性,看见自己的灵魂,看见自己最不愿意看见的丑陋甚至丑恶。

2009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又推出《张爱玲全集》,煌煌十一卷。补买了《小团圆》《重访边城》。读过《小团圆》,感觉特别冷。冷得噬骨,冷得绝望。无边无际的冷,从文字里溢出来,将我冻成冰块,挣扎了好一阵子,才恢复知觉。这是对人情世故彻底绝望的冷,是不与世间万物为伍傲然独立于外的冷,是慢慢凌迟人性眼见鲜血淋漓而不为所动的冷。或许是从小看多了大家庭里的尔虞我诈,或许是青春女子浓烈的感情遇上浪荡子的深切失望,或许是年老后清冷一人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孤苦茕独。看透了世间繁华背后的虚无,人性隐藏于表象之下的卑劣,敏感的她,睿智的她,岂容这些卑劣在世间横行?她拿来福楼拜那把令人胆寒的手术刀,将自己的生命一刀一刀地条分缕析成一个个独立而又关联的单元。在《小团圆》里,看得见年迈冷鸷的张爱玲手中那柄锋利的手术刀上闪闪的寒光,听得到刀锋划过皮肤、深入肌肉、割破血管、遇到骨头的细微响声。在《小团圆》里,张爱玲是“天才”的,更是“冷酷”的。

后来,发现“孔网”可配齐残书。找了找,有《张爱玲文集》第一卷。正高兴,书柜里却找不到残缺的《张爱玲文集》。想许久,才想起或许是换房搬家时,因为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印行《张爱玲集》,觉得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文集》已成残书,书柜堆不下,便扔掉了。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张爱玲文集》,就如张爱玲的作品曾经在我心里的感觉一样,隐隐约约,似有似无,一直挥之不去。幸好,世有后悔药。孔网上有《张爱玲文集》四卷、增补卷成套出售,也不贵。重新买了一套,不为读,只为怀念与回忆。

书柜里,张爱玲高贵地站成一排,如同她那张最著名的照片:旗袍的高领将她的头托得微仰,清亮的眼神微微向上望,紧抿的嘴唇勾勒出浅浅的笑,高傲,固执,冷静。冷静地看待世事,固执地坚持自己,高傲地排遣文字。我站在书柜前,张爱玲在最上面那一排,我仰望着张爱玲,“低到尘埃”里。只是,尘埃里,没开出花,也未长出草,一直就是尘埃。(本文于2019年4月22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