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百姓为什么给苏轼立生祠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然野         时间:2022-05-12         点击量1612

  元祐四年(1089)秋某日,杭州知府官衙后宅。

  几天来繁缛的交接手续令先生身心疲惫,再次来到杭州,他的心里沉甸甸的,屈指算来与之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时已经过去十八年了。一阵秋风袭来,从敞开的窗扇向外看去,院中树上飘落了几片黄叶。摆在桌上的饭菜几经热了又凉,记不清侍妾王朝云是第几次催促用餐了。

  是的,那个“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的王朝云理解此时先生的心境。看着54岁须发染白的先生她打心眼儿里心疼,看着面对笔墨沉思准备上书的先生她欲说又止,思来想去还是轻声细语地说道:

 “老爷,先用餐吧,侬的身体要紧。”

  先生闻听转过神来:“也好,那你就陪我小酌几杯,”朝云麻利地拿来了一副餐具坐在了先生身边。

  “前几天到任杭州的路上,你在轿子里都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先生道。

  “老爷,我猜您心里想的就是这些。那还用说,西湖变得小了呗,水都有些变味儿了。”稍倾片刻朝云接着说:“透过轿帘还能看到大街上有好多乞丐,怪可怜的。”

  “是呀,河道淤塞西湖变小,老天大旱田地几近绝收。”说到这儿先生加重语气道:“最主要的是饥荒严重疫病漫延,杭州百姓真得是难于生计,哎!”

  话语间很自然的说到了先生第一次来杭州时的情形,也正是那次遇到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的王朝云。话题虽然轻松了不少,但现状现实让先生寝食难安。如果说第一次来杭州还带有自贬请外的含义,那么二次来此任职绝对是新旧两党叠加打压的结果;如果说第一次来杭还是一个风流倜傥初入仕途的苏子瞻,那么二次来杭绝对是经过生死历练、几经官场起伏甄考满朝皆知的名人苏东坡。

  先生这次来杭的官衔是“两浙西路兵马钤辖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可以这样理解:权利比知州更大,管辖浙西七州(杭、湖、秀、睦、苏、常、润)下来的时日里,先生一改以往文人浮躁,多次沉定到辖区调研走访,逐步厘清了头绪并拿出了治理意见。

  要想把计划变成现实真是难啊。惰政历来是朝廷官吏搪塞推诿的惯例,尤其是下级申请救灾资金更是难上加难。先生既深知也不惧,利用在朝廷内积攒的人脉,先后七次上书表明灾情严重陈明利害关系,并拿出了具体的资金筹措办法和水害治理方案。

  我们知道,在天荒地老的远古,杭州还是一片海。钱塘潮以万马奔腾之势不断地冲击着陆地,潮起潮落海塘塌陷,携来的沙石泥土也在不断地淤积。地势低洼的杭州逐渐被凸起的泥沙坝埂隔开,日久天长成了一个内陆湖。周围山系河流的水源不断补充,日复一日淡化稀释着咸水,于是原始的西湖出现了。

  史载,唐代刺史李泌最早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后白居易来到这里又疏通湖水流入运河,经运河灌溉田地百姓因此得益富足。但湖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一直未认真治理。致使运河行船灌溉的便利几乎丧失,潮水多淤泥三年淘挖一次,六口井也几乎荒废,葑草已经遮盖了西湖近一半的面积,已经到了危及百姓生存的紧要关头。

  先生大声疾呼:“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抗旱救灾的具体办法是:首先,要求朝廷免去本地供米的三分之一;其次,向朝廷申请度牒指标;度牒,就是出家人的身份证明,由朝廷专控买卖。因为出家人可以免兵役、劳役、身丁钱和其他苛捐杂费,寺院的田地也免交租赋,有钱人亦可以此逃避税负。这样就可以用得来的钱买米救济灾民。第三,先生身先士卒自己拿出黄金五十两,请医生,设病房,发药剂、搭粥棚,救治百姓。

  《宋史》这样记载: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据传,先生有一特效药方“圣散子”,是从眉州同乡巢谷手中获得,“风冷痰饮,症癖疬疟,无所不治”,堪称万灵药。因为用的都是中下品药材,每服只需要一钱。巢谷最开始跟先生约定药方不能外传,但先生“失信”同乡,凭借这服药方向居民施药,“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

  先生深知西湖对于杭州的重要性,他在上书《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讲了西湖的五大作用:它是杭州人的放生池、饮用水来源、农业用水来源,沟通运河水,还是造酒业的水源。

  当时西湖上仅有一道东西方向的白堤,传为白居易所建。它靠近西湖北岸,若是想从南岸行至北岸,只能沿着湖边走。在先生看来,若是能够废物利用,用水草和淤泥沿着南北方向再修建一道长堤,不仅能够大为缩减人们在西湖间的往返距离,还可以增加湖面的风景。

  于是,先生命人修筑长堤,种植芙蓉和杨柳,利用树根巩固堤岸。再建九个凉亭,便于行人歇脚,还在长堤上修筑了六座桥梁,便于两边水源疏通,并且小船也可行于拱桥下。先生作诗抒情:“六桥横接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先生远虑。进一步考虑了如何预防葑草重新填满水面的问题。他听取同僚建议,在湖面上开辟了一块地方出租给农户种植菱角。因为种菱前必会将水面的杂草清除干净。先生还立了几个小石塔,划分了界线,只准租户在界线中种植,这几个小石塔就是“三潭印月”景观的来源。

  疏通运河、修缮六井、清淤西湖、围堰造堤、建造水闸、疏导水源、设立拱桥……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设计实施,彰显了先生天才的思维导向。而这些,都是在两年内完成的。这其中包含了先生多少心血,他多少次亲临现场观测指导,又有多少次废寝忘食历经风雨。不得不说,先生天才。即使放到现代,这种生态治理总体规划的思维也是切实和超前的。

  杭州因西湖而美丽,西湖因先生而新生。先生离任后,他的接任者将此堤命名为“苏公堤”。先生胞弟苏辙在先生的墓志铭中亦写到:“堤成,植芙蓉柳树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云‘苏公堤’”

  这种救民于疾苦的政绩仁德,杭州百姓无不充满感激,为先生建生祠以作感恩。《宋史》明确载“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立生祠,是一种少有的、极大的、罕见的褒奖。先生得到了。

  我们不妨想象,每每饭点,在苏州普通百姓的家里有这样一种画面:家中的正堂供奉着先生的长生牌位或画像,把最好的饭菜端到先生的牌位画像前焚香祷告,感谢先生的恩德,然后施以大礼……(本文于2022年5月3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