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明臣直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墨聊         时间:2022-07-21         点击量1827

  读历史,读到唐初名臣裴矩。此人的性格和品行转变,颇值得玩味和思考。

  裴矩,原名裴世矩,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去世字。此人在隋炀帝时代,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炀帝即位后,甚受重用,一直官至丞相。尽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光无限,但裴矩却被朝野同僚一致视为佞臣。

  原来此人颇会迎合皇帝阁下。裴矩因熟悉西域外交,而深得隋炀帝宠信,每遇到重大外事问题,炀帝必喊裴矩前来商议。隋炀帝高兴的时候,常常叫裴矩到他的皇帝宝座上并排同坐,这种现象,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极端罕见的。

  裴矩很会揣摩“首长”炀帝心思。炀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建议在东都洛阳举行元宵庆典,向前来观礼的西域部落展示国家繁荣富强。当时,西域人带来了很多礼物,裴矩却认为蛮夷朝贡的东西多了,大隋朝没有面子,就劝告炀帝在洛阳征调四方的奇技、杂戏,向戎狄夸耀强盛,于是,全国数万名艺人召集到洛阳汇演,丝竹喧嚣,灯火辉煌,闹腾整整一个月才停止。

  不仅如此,裴矩还命人把街道市场整饬一新,店铺铺上地毯,树木缠上丝绸;为炫耀富有,免费向外国人提供食宿,外国人享用美酒佳肴,不用付钱就拍屁股走路。如此做秀,既浪费钱财,又滋生浮夸风。有知情的夷人都私下讥笑他劳民伤财,虚情矫饰。

  隋炀帝专横跋扈,荒淫无度,裴矩不仅不进谏,而且在炀帝到达东都时,极尽奢华,亲自安排他吃喝玩乐。炀帝却称赞裴矩很忠诚,说:“裴矩很懂得我的心思,大凡所上奏的,都是我想好的,我没有说出来,裴矩却说了出来。不仅如此,裴矩还迎合隋炀帝好大喜功的心理,冒着巨大风险,讨伐高丽,结果大败。

  炀帝愈加昏庸奢侈,裴矩不力谏,只是巴结谄媚而已。

  城头变幻大王旗。隋炀帝被弑后,裴矩降唐,被唐太宗委以民部尚书。太宗极其憎恶官吏贪污受贿,某日,就秘密派左右亲信,向一些重要部门的官吏秘密行贿,测试这些官员是否廉洁。有个官员果真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太宗很生气,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老板啊,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但您用财物试探他们,接着施以极刑,这就是用罪来陷害别人,恐怕不合礼仪。”

  太宗听罢,觉得有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如果每件事能象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好!”

  其后,裴矩的人生轨迹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变。他除了认认真真工作外,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就朝廷的内外政策,向太宗进谏。昔日那个溜须拍马,曲意逢迎的奸佞之辈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正直、清廉,敢于为国家建言纳策的良臣。

  裴矩以敢于直谏而为人称道,人皆称裴矩为诤臣。

  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难道有什么灵丹妙药不成?针对裴矩在隋唐的不同表现,司马光这样评述:君明臣直。意思是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而是遇到了明君。他认为,裴矩前后判若两人,只是遇到不同的君主,做出不同的反应。臣子是直是佞,不是人的本性,关键在君王的态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为明君,臣子就直;君为昏君,臣子就佞。大臣是君王的影子,身子怎么动,影子就会怎么动。

  在专制时代,君主的贤明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运兴衰。裴矩谄媚于隋朝而忠诚于唐朝,不是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而是遇到了开明的君主。像裴矩这样富有才智的人,若让他处于好的制度下,绝对是多做好事的好人,是忠臣,否则,还是难逃臭名的佞臣。

  上梁不正下梁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家庭,现今也如此。(本文于2014年8月9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庄子的价值观
下一条:东坡食荔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