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学说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sgd730820         时间:2024-03-14         点击量98

       荀子的思想学说,虽然主要是继承孔子儒家学说的传统而加以发挥,与孟子并称为儒家的大师。但由于他的思想极其复杂,存在着许多矛盾,因而与孔孟学说毕竟还是有相当距离的,这是与当时他们的阶级历史地位和阶级本性密切联系的。因为孔子处在春秋末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产生,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尚不突出,主要矛盾在新兴地主同贵族领主之间。孔子采取调和主义,主张施行仁政,顾及民间疾苦,反映了这个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孟子生在战国前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逐渐形成,他主张推行“仁义”,要求达到“保民而王”,表明地主阶级向领主要求统一还需要与农民阶级合作。荀子则处在战国后期,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原来与贵族领主之间的矛盾,转移而为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荀子代表了这个阶级,主张对农民要用“刑法”的专制主义制裁以求得统一,这就是荀子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的落后面。

荀子的思想是极其复杂的。他所研究的学问极其广泛,凡政治、哲学、文艺、经济、教育各方面,都在他研究范围之内。而且它的思想发展,正在百家争鸣由盛转衰而渐趋于结束的时期,故能一方面批判各家学派的学说,同时又对他们的思想加以吸取,发展成为一派学说。

荀子的思想学说中最有进步意义而具有唯物主义观点的是《天论篇》。荀子提出了对自然界的正确看法。过去孔子亦曾主张自然之天的,但有时还信天命;墨子则完全相信鬼神的存在;到了老子庄子虽然承认天就是自然,它没有意志,不能赏善惩恶,成为人类思想上一大进步,但他们仅知道自然的力量,不知道人能利用自然征服自然而为人用。荀子完全从“人定胜天”的“勘天”思想出发,肯定人力能征服自然,他不但驳斥了把天当做有意志的神的看法,同时还要把天征服而为人用。

他认为,天道是按照自然规律而运行的,如日月溥照,四时循环,风雨遍施,万物各得其宜而生长,天不因人为的善恶而变更其运行,也不能主宰人的吉凶,人的一切祸福都由于自取。他以为天地有时虽有反常的变化,日月有时而蚀,风雨有时不调,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可怪而不足畏也,可畏者乃在田野不治,政治不修,家事不理的三种“人祅”。一切万物之生,虽然在天,而所以成物之用,则不在天而在人,若放弃人为而希望天赐,则是违反自然之理的一种妄想,尽管劳心苦思,必然无益。因之,他又以这个道理来说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能尽力做自己应做的事,不希望天的赐予,所以日日进步;小人不知自己努力,专希望天来帮助,所以日日后退。荀子这种主张要利用人力向自然界作斗争,使天地万物都为人所征服而利用的“勘天”思想,确是儒家学派中的一大进步。所以他的《天论》、《富国》各篇,是诸子书中最具积极意义、最显著而又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著作。

荀子在政治方面的学说主张“法后王”,与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言必称尧舜的“法先王”不同。在荀子看来,先王之法,已经过了太久的时间,未必能适用于后世,所以他提出“法后王”的主张。不过,荀子的所谓“后王”与孔孟的“先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说:“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荀子·王制》)可知他所谓道,仍然是夏商周三代的道,所谓后王是指文武而言,这与孔孟把“文武之道”当做先王之道又有什么区别呢?

荀子把“礼”看得最重。他在《劝学篇》)中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又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重视礼的思想,虽起源于儒家,它的内容与孔孟所解释的礼为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制度及其节文,基本上并无二致,但因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主张士以上用礼来对待,对众庶百姓要用刑法来对待。他在《富国篇》中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富贵轻重皆有称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又倒退到“礼不下庶人”的阶段了。

荀子把处置统治阶级内部的礼与统治“小人”的法并立而成为所谓“法度”,因之,他就把礼的范围扩大了,在礼中加入了法的成分,而且作为社会上共同的准则,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他在《修身篇》中说:“非礼,是无法也”;“学也者,礼法也。”荀子这种理论,便成为从孔孟“礼治”主义到韩非“法治”主义的过度桥梁。(本文于2014年10月11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率真可爱说子路
下一条:说“一”

相关文章